时间:2016.5.29 晴
地址:昆明大溪地
理性,勤奋,节俭,勇于追求财富
这个世界里,有人笑,有人哭,有人在灯红酒绿里沉醉,有人在祖祖辈辈劳作了一生的土地上为维持生活而苦苦挣扎,我们的父辈,我们父辈的父辈,还有现在的我们,繁华、富裕、荒凉、贫困,终会随时间一起被淹没,唯一可以流传的,是我们生命里最本质的东西,比如热爱、在张宇身上就能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创新与创造力,我想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看这个书名,就觉得离自己好远,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真的很难选择这本书籍的阅读,觉得好难,谢谢推荐人张宇,让我有机会与这本书相遇,我眼中的张宇一个典型的工科男,每次听他的分享都能感受到脑海里呈现一个很大宇宙在运行,周围的小行星像一个个分支网状交织,结构宏大,思路清晰。
1、首先马克思韦伯是谁?
从马克思韦伯的出生—13岁开始—15岁时—大学时期—父亲去世—他不仅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在其他方面也做出的贡献和影响。
2、为何,我们读这本书会如此困难?
我们跨越文化(东西方文化)跨越时间(111年前写作时代)和跨认知框架(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有巨大差异)整个知识底层积淀和视野的拓宽进行阅读。
3、本书的结构
@导论开始,写明韦伯“为什么我要研究这个课题”的动力
@第一章:论述由孟德斯鸠提出:“在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和国家中,只有英国取得了虔诚、贸易和自由这三项长足的进步…"
@第二章:由富兰克林的例子在现象层面阐述“资本主义精神…"最后还提出:有关形成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非理性因素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第三章:由路德的职业观点切入,引入了所有新教的中心交易,上帝赋予人生存的意义,不是用苦修和禁欲来超越俗世的道德………
@第四章:韦伯开始基于加尔文宗(归正宗)虔敬派,循道宗和浸礼宗的宗教伦理来试图理清宗教改革发展过程中,禁欲主义的发展和变化,职业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世界的理性化是怎样通过清教徒一步一步推动的。
每一章完了张宇都有一个小结的观察,作者在干什么?
@第五章:是这本书的高潮,韦伯系统且相对全面的论述了世俗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关系……在第五章中片段的节选分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小李子等例子分享。
4、最后回到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了什么样的价值?
张宇采取浅说、深说、站在100多年之后的今天再来看二者的视角,是否我们有了更多的观察维度?扩展一个点,如果以地理决定论来说,收尾。
看着简单几个版块的ppt大标题,已经被这宏大的思维给震撼翻了,看得出来他对作者成长背景的来龙去脉,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推测,回到书中韦伯的提问与观点,张宇做出的对话与反思,最后以当今历史回望的方式进行思考性猜测与推理,这么强悍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如何炼成的?对于做公司或创业者,这样的结构性思维的训练与哲学性思维训练太重要了,有格局,有策略,有思考,持续的宏观建构,然后在建构中进行解构,在完成一个个子建构,在经验内与经验外同时的思考与延展,破除了仅限于用自己现有模式和经验去解读,视野非常开阔。(小调侃:臣妾何时才能有此修为?哇哇…)
阿鹏的ppt理论结合,引入了另一本书籍《清教徒的礼物》与通过本书的自我反思是精妙的,每个人如何从书中获得一些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转化为应用性的对接,这本书给阿鹏的一点点启发,也为我们提供了几个思考的视角:
1、职业倦怠:我们为什么经常有无力感,为什么经常陷入枯竭的境地,为什么常常感到困乏和怠惰,还有那些深深的无力感和无意义感?我们有着什么样的缺失?
2、禁欲主义的正向意义:用个不巧当的比喻,就像韩寒的那句话所说:“喜欢就会放肆,爱才会克制”,我认为自我约束和克制是一种很棒的本事,正如另外一句话所说,创业是一场修行。
3、劳动与信仰的链接: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打通的是世俗的社会活动和终极关怀的信仰缝隙,无缝对接在一起,赋予了人的世俗化的社会活动以崇高的意义,而在我们成长的路径上和道路上,则需要自己去修通这个层面的裂缝。
4、我们所面对的当今中国时代性的社会背景:一个教授打了一个比方,说中国这个国家,你看它一眼会觉得很困惑,它到底是啥?你看他是个汽车,但是你又能找到摩托车的影子,你还能看到一个破自行车的痕迹,但是它分明又能实现部分火箭的功能,这个国家就这样子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从30年前开始一点点进化来的,30年前邓小平先生推出来的那辆破自行车,今天换了个轱辘,明天换个把手,后天装个发动机,渐渐他就变成一个四不像了,我们生活在专制主义,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夹缝中,迎头赶上互联网文明的进程,在极速的社会变迁和更新迭代中,在大机器大生产标准化的切割和格式化中,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侵凌中,寻找自己的信仰。
5、我们单薄的功利主义:即没有足够的功力主义(发展性)也没有所敬畏的伦理信仰支持,所以单薄与偏狭(太功利了会受到审判,不功利又想要功利)
在此想与阿鹏对话,透过职业倦怠的思考:
从人生赚取第一桶金后,是投机?还是投资?说起吧。
这堂课引起的思考是最多的,我们一直在说社会化的能力与社会化的程度,想起了父母的一生,也看到了从走出校门后走到今天的自己,动力系统,信念系统与伦理系统:
父辈:从外地到云南,赚钱过上好日子成了父辈最大的信念,学习成绩非常棒的他们,不愿从政,而是从苦力的生意做起,白手起家,母亲有一门非常棒的手艺:缝纫,织毛衣是整个乡镇公认心灵手巧的织女,97年与父亲选择了娱乐行业开游戏室、网吧(那些年这两行当赚钱太容易了)一做就是十年,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在此落户,安家,做生意找到赚钱的路子,赚钱真没那么难,最困难的是父辈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的提醒,教育子女如何正确的看待金钱,教会子女如何正确的使用金钱,自小父辈吃苦太多,到我们这一辈的时候,尽可能的让我们少吃些苦,在后来的生命中,父辈为我们承担了太多原本不应该在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子女也顺理成章的找到了终身的代理人,除了依附推卸责任,一味的满足外在的任何条件,忽略了内在品质的建设:面对社会的成熟心智与人格的发展,不懂得什么是承担,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自律,什么是自控,什么是荣誉感与自信心,这也是为什么从家庭动力的结构来看富不过三代,别说三代,对于小儿别啃老就行了。
我现在所理解的第一桶金(金钱很重要)另外一定还有你足够实力与内在资本比如:人格的独立性,精湛的技能,视野与眼界,学习的能力,极高的辨识度(知道可为与不可为的能力)边界的把握,罗胖在《夹缝中的80后》中说到U盘式生存的能力,自带系统,随插随用,整合资源的能力,反思的能力,要具备的条件太多了,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赚钱的机会太多了,只要有好的项目好的运气很快就能赚到钱,俗话说:赚钱容易守财难,当有了第一桶金后,你是否还有能力将这第一桶金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创造?还是当拥有第一桶金后在麻将桌上,在股票上就挥霍掉了,从此开始落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能到第二阶段:自旋,这样的生命与人格就相对完整了,话说行动,关键是在于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的价值,你的目标,你的内涵,在有限的生命体验无限的丰富,毕业八年的我依旧不断的在寻找自我定位,在不断的自我定位中完成重塑,生命的中一定需要导师,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时硬通过,有时绕开,有时需要惨扶,有时需要灯塔,有时需要引领,有时需要独立前行,当你来到世上,父母完成了对你的基本义务后,接下来的路需要独自走完,去创建你的领域,你的家园,完成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成就与社会价值)。
天份我还是有的,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份,一语道破梦中人,在这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焦虑与忙碌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生活,外界嘈杂的声音悄无声息的将你碎片化、信息化甚至格式化了,不想急功近利处在夹缝中的我们,不忘初心成为了大家共识的一种价值,如何保持节奏又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当下也有远方?被摔进时代洪流的我们如何在蛮荒中开拓?这让我又想起了:独立的人格,开拓的视野,精湛的技能,生命的长河里,没有答案、需要不断的回望与前行,坚守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