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观察和判断每一个下属的动机,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去建立和形成愿望。
1、动机理论
任何人在工作中的业绩表现,都可以归因于两样东西:****一是能力,二是愿望。要想把工作做得出色,这两条缺一不可。
愿望的背后,有一个核心概念,在管理学上叫动机。马斯洛关于人的五个层次需求,每个需求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当一种需求成为人采取某种行为的决定因素的时候,这种需求,就是动机。所以,我们要管理他人,其实是我们要善于透过行为的表象,试着找出他们采取相应行为的动机。
人有三种动机比较常见,知道这三种动机,对于管理者了解他人特别重要。
(1)“获得成就的动机”。有这种动机的人,特别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优秀的标准,并且在竞争的环境中能够获胜,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特别有好胜心,特别希望出人头地”。我的很多同学和学生都有这个特点。那些干什么事情都真强好胜的人,就是这类人。
(2)“获得权力的动机”。权力,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满足自己受到社会承认、自尊、自我实现需求的一个标志。这里我要请你注意,管理学家把人的权力动机,又细分成“个人性的权力动机”和“社会性的权力动机”。什么是个人性的权力动机?就是拥有权力的人,他时时、处处都想利用权力来解决问题,注重那种大权在握的感觉。而具有社会性权力动机的人,他会知道掌握权力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大家,共同完成组织的目标。个人认为,我们讲德才兼备的“德”字,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应该把权力看成是社会性的权力,如果仅仅具有个人性的权力动机,那还够不上“德”字。
(3)“获得归属感的动机”。庸俗地理解,就是说我们希望有一个圈子,人是合群的,人缘要好。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所以每个人本能上都在意和周边的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是人的归属动机是有强有弱的,有的人虽然个人能力不强,业绩不是那么好,但是他归属能力强,觉得自己是这个圈子里的,他的心理感受会很好,也会有安全感。相反,有的人能力很强,但主观意愿上不屑于归属于某一个圈子,特别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所以即使业绩好,也会被大家排斥。
牢记一句特别重要的话:每个人都是多种动机的结合体,而且,他的动机是跟环境有关的。环境合适,这个动机就会成为一个愿望,这就是管理者可以利用的地方。现在我们讲管理他人,建议你要善于观察和判断每一个下属的动机,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去建立和形成愿望。
2、动机、愿望、努力和目标
管理学大师弗洛姆有个理论认为:如果一个行为被人们认为是有助于达到他们的目标,他们就会接受;而如果判断下来这个行为会导致负面结果,他们就会拒绝。弗洛姆的逻辑看上去很简单,但背后隐含了一个 “ 从动机到愿望,从愿望到努力,再从努力到目标 ” 的这样一个逻辑,这个逻辑其实就是管理的逻辑。
对于一个管理者,在准备开始管理他人之前,必须先要记住“动机、愿望、努力和目标”这样一个传导链条。所以在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能不能从改善动机、改善员工自身愿望的塑造过程这些角度做些文章。
3、愿望能力模型
既有能力、又有愿望的人,这些人是管理者格外依赖的力量,他们是组织的骨干,是天然就可以依赖的。对于这些人,我的经验就是要把组织的目标和他们的个人目标充分地结合起来。
而诺瓦克的做法,就是经常向这些骨干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是你坐在我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而且诺瓦克的沟通对象常常是越级的,这个有点不太符合我们的管理文化,就是诺瓦克常常和下级的下级交谈。诺瓦克也有他的说法,他说这是必要的。因为在他看来,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不仅要了解自己上司的想法,最好还要了解上司的上司的想法。而对于上司,不仅要了解下级,最好还要了解下级的下级的想法。所以他用了一个词 “ going two deep ” 来描述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深入两级,这是第一象限的人的管理办法。
有能力、但没有愿望的人怎么管。要进行动机方面的考察,来探寻他们的动机有没有改善的可能,进而形成更强烈的工作愿望。
有愿望、没能力的人,注意培养他们的能力。
很多时候,人是存在“愿望盲区”的。“愿望盲区”是我整理的一个概念。很多愿望,我们不一定看得到,“愿望盲区”都是时过境迁,我们才看到的,但是为时已晚。买房就是一个例子,1999年,房价最开始每平方米只要3000元,很多人都有购买能力。但是有这种购买能力的人很都有住房,虽然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多数人都觉得够用了,所以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在理财方面其实还有一个愿望,这就是“愿望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