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传》——兰泽(2025.1.13)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以前只是零零散散知道杨绛先生,但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生平如何了解甚少, 2025年我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杨绛传》。读罢此书,真真觉得女子当多读书,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优雅且睿智。

      杨降——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足见其文坛地位。杨绛原名杨季康,家中排行第四,杨绛乃是创作话剧《称心如意》时所用的笔名。父亲杨荫杭曾是清政府官员,家境优渥、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从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再到英国、法国留学,一直有自己明确的规划和目标。与钱钟书一见钟情,钱钟书一生给杨绛写过很多情书:“没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这件事,我没想过和别人”、“此生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也许这就是同频的人才能惺惺相惜吧;“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是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先生的评价,短短八恩爱之情、欣赏之意,溢于言表。她一生专研学术,经历战乱不改初心,历经文革矢志不渝,几经波折译成《堂·吉诃德》;在女儿丈夫离去后,独自生活二十年,整理丈夫手稿、继续完成女儿未完成的《我们仨》,一个人活成了三个人。最后将72万元稿费及所有作品版权捐赠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而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令我艳羡的是她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故事,彼此深爱、彼此信任、志同道合,杨季康女士的一生是幸运的、幸福的。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文革十年,多么庆幸,流年之中,困顿之中,有一人相伴左右,知道自己被惦念,而自己又有可惦念之人。苦与累,哀与悲,都有人彼此分担,两颗心紧紧相依,拥抱着取暖,再多苦难,也被减半。从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5G很快,人们总是见一个爱一个,走一个忘一个。我不够幸运,只愿一生一世一双人,却事与愿违,所爱之人从未相爱。此去经年虚度,料想几十年后,我们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伴儿,即便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仍伴左右,身体与心灵皆相依在一起。

      令我敬佩的是杨绛先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认识和清楚的规划,对文学有执着的热爱。而我是迷茫的、随遇而安的,好似没有什么一直坚持的东西,世易时移,也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也许是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也许是时代变了、学生变了,教育更难了;也许,二者皆有之。但不管是何原由,个人的学习是不能间断的,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思、总结,提升个人能力和魅力,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适应时代变迁,更好完成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没有思想和目标的日子是难过的、阴郁的,以后的时光着实应该多思考自己未来的路,想一想有什么足以支撑我一直走下去。也许终其一生我也不会再遇到那个人,与之携手、生儿育女、抚育后代,待几十年后父母百年,唯我一人漂泊世间,漫长的日子我如何度过,要以何为目标,以何为寄托,才不至孤独空洞。愿今后能坚持写作,无论是记录生活还,还是创作新故事,都能坚持下去。

      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坚持自己所坚持的,如杨绛先生般,与其在别人的目光中诚惶诚恐,不如放宽心,大步流星地走好自己的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