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哲学王国里,我最喜欢的哲学家是叔本华,没有之一。
最早接触叔本华,是在高二时期。那天下午,班主任带我们去学校阅览室自由阅读。不知为何,我竟鬼使神差地走到哲学类的那排书架,翻到一本《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读过的内容早已忘记,但现在想来,那时大概是觉得“叔本华”这个名字好听而又诗意,所以才会如此仓促地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在心里扎根。
记忆中,我在一个笔记本上摘录过那本书里叔本华写过的一句话。他说:
“所有两情相悦的情愫,不管表现得多么的缠绵悱恻,都根源于性欲本能。”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两情相悦,都不过是出于本能。无论人类以怎样的方式包装爱情的结晶,最终都会无可避免地通过交媾来传宗接代。
叔本华是一位极忧伤和极悲观的哲学家,但正是他身上这种悲剧性的美的特质,才会征服包括尼采、瓦格纳、海德格尔在内的无数后辈。当然,也包括我。叔本华说:
“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之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在我看来,快乐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让人欢喜若狂,而唯有悲剧似乎永远比想象中痛彻心扉。这就好像我们的一生,经受的痛苦总是长期的,并且远比想象中更加刻骨铭心。
02
后来,当我再次看到叔本华的名字,已是在大学图书馆。
当我在书架前漫无目的的想要借阅一本书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便蓦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看到“叔本华”三个字,心中不禁“咯噔”的跳了一下。依旧是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场景,只是这场未定约期的相遇,确实来的太迟了些。
初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只觉词句生涩难懂;再读时,已是百般韵味尽在其中。或许读书就是如此,有些书我们初读时可能无法完全看懂,但再读时却突然就能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感同身受。
在哲学的王国里,叔本华立足于自我,建构了基于自我之上的意志和表象的两个世界。他说:
“对于认识而存在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这就是说,我们的世界存在本身就是表象。我们活着的全部,时间也好,空间也罢,都只是自我意志的客体化。所以世界的二重性恰恰就在于,一方面世界是“我”的意志,另一方面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用自我意志的想象,在他的哲学王国里勾勒了一幅表象世界的蓝图。
人的生命,说到底只是一个被不属于自己的他者所拧紧的发条,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欲求又不能带给自己真正的幸福。直至临死之前,许多人还放不下内心的执念,固执的以为毕生为其奔波的才是人生的真谛。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无论何时何地,只有让现在的自己保持思想的独立,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
03
此刻,我刚刚读完《叔本华思想随笔》,已是夜色朦胧。
在这本书里,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愿望无法实现的苦痛与悔疚留下苦痛相比,是不足道的:前者的前景是开放的、无可估量的将来时光,但后者面对的是无法挽回地成了既成事实的过去”。
每一个人生阶段,我们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愿望无法实现的苦痛与愧疚留下的苦痛。
就好像我当初放弃保研选择自考,以几分之差无缘梦想的学府,而今重拾行装毅然二战。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无法体味到那种理想破灭的万念俱灰,但我从未后悔。因为我做的每一个决定,走的每一步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正如卢梭在《忏悔录》中说,“这就是我所做过的、所想过的,当时我就是那样的人”。
我们一生最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伴随我们成长起来的“人格”。叔本华用一生的时间,构建起他富于悲观气质的哲学王国,诠释了他的精神人格。他从未羡慕任何人,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给无数后人留下一个羡慕的背影。
叔本华作品推荐必读书单:
1.王建伟著.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汉译名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叔本华著;韦启昌译.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叔本华著;齐格飞译.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