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好友娟在微信上聊天,她说,苗苗,你知道吗,都这这么大岁数了,看到书中的一些美好的文章和故事我竟然还能热泪盈眶,我回复说,我们应该庆幸还有这么充沛的情感,我有时听歌听到一些歌词的时候眼泪都能在眼眶里打转,有人会觉得这是矫情,有人觉得你多愁善感,也有的人会认为天呐,至于吗,不就是听歌吗,有那么夸张吗?
哈哈,不管别人怎么看吧,我觉得能做到感同身受,能和作者,歌者在某些地方有情感共鸣,说明我们还正年轻,我说的年轻不仅仅指的是年轻的数字,而是心理上的,情感上的定义。若是对周围的事物,人类与生俱来应有的情感变得木讷呆板的时候,无论你年龄上有多么年轻,你都老了,是心老了。心老是最可怕的。保持年轻的秘诀有很多,读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读书没必要都有功利性,除了读增长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能够学以致用的书以外,还要读点闲书。
这两天我正在读的是一本散文集《祝,一切安好》,这一本是特别好读,很温暖的一本书,汇集了沈从文、老舍先生等众多知名学者作家的散文名篇。每篇文章都不长,但却能让你的心灵接受一番洗礼。我在闲暇之余会翻开看看,比如早晨早起一会翻上10分钟,中午休息的时候得空再看一些,碎片化时间使用得当的话,两三天就能看完。
今天一早看到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边看边流眼泪,最后哭的稀里哗啦。因为太有共鸣,这篇文章是写的老舍母亲的故事,是对已故母亲的眷恋,而我的母亲,我亲爱的妈妈在两个月之前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我。所以在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时,可想而知,心里是何等的滋味。老舍先生说: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他还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便是安定的。
读到这写话时,我已经失声哭了起来。因为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我在想,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不是上天对子女最残酷的惩罚呢。
读沈从文的《情书》篇章,我最喜欢这几句话: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最好的人。
读到这里,心中又泛起一阵涟漪,心想,人的一生有一次这样的爱情经历也值了。
读梁实秋先生《送行》一篇时,先生说:我不愿意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理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他的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了另一种离别之情。
当你读到一段文字泪流满面的时候,当听到一首曲子深情感动的时候,当看到一部电影豁然领悟的时候,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对这个世界依然怀有热情,对生命怀有敬畏,如果可以,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