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得到这本《孤独通行证》的书籍,封面简洁和字体清新都是我喜欢的。第一眼看到这本书,让我产生了疑问,《孤独通行证》是指引我们不再孤独的引路灯吗?还是让我们坦然的面对、接受孤独?看来只能去书中寻求答案了。
01人生中避免不了的孤独,只需坦然接受
人生中,我们似乎每一个阶段都在拥抱孤独,高考结束后的失落、初入大学的陌生、毕业后的惶恐、工作时的迷茫……关于孤独,有人说只要记得两件事:孤独没有不好,不接受孤独才不好。
比如有朋友觉得我其实不用那么孤独:因为我不爱出门,喜欢宅在家里。但其实他们都错了,即使宅在家里的我也是忙碌的、快乐的,因为1~2个小时的绘画,让我更自信,得到了满足。
不用担心哪句话让谁不开心,不用绞尽脑汁想下一句话该说什么。我还可以认真、安静的读我喜欢的书或者做一切我喜欢的事,谁能说我孤独?那是我认为很幸福的一件事。
零分贝是种享受,只有切深体会过的人才会懂。
如果一个人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很高,那他感到孤独就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当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些贪恋他的权势、财力等等一切会扑面而来,有时会让人分不清周围一切的真假,但他人的认同和好感又会弥补这种孤独感。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需要群居,免不了要面对和他人交往,其实真的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吗?不见得,只是生活、工作中所必需。这个世界很大,不是某一个人的世界,所以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多少人是戴着假面与人交往的,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得虚伪的应付着,因为各取所需。但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却不能忍受孤独,因为孩子需要同伴玩耍,需要接收新事物;只要书读好、玩的开心就好,不需要面对人性的尔虞我诈。
而对于迟暮的老者,人生中经历的太多,有的交好的同伴与朋友都已不在,也不需要再为了什么事而迎合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于是更向往安静的生活。
这就是需求不同。所以有一部分人尽早认清了这个事实,想要过安静、恬静不被人打扰的生活,其实这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已。
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都不去与他人交往、都孤独的生活,而是:人生中避免不了的孤独,只需坦然接受即可。
02 我眼中的人性
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包含了很多,比如忧虑、困扰、烦恼、苦闷、快乐、妒忌、仇恨等等。
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只有好与坏、对与错,没有大人那样的利益冲突,所以容易获得满足,从而达到快乐;成人世界太复杂,在意的东西太多,甚至别人的语气、声调也能让人忧虑不已。
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就是,用到你时,对你百般讨好,不用你时,转身就可能把你当成陌生人。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应这虚伪的现实。你要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人生也不会事事如意、随心,要学会安慰自己。
有句话说的好:要走的人你留不住,装睡的人你叫不醒,不爱你的人你感动不了。那既然这样,为何要庸人自扰呢?
人生所有的努力,无非是两种结果,见笑或见效,做好遇见前者的准备,做好遇见后者的从容。
03 学会与美好的事物同行
就像《孤独通行证》书中解析的:孤独必然战胜庸俗
人生短短几十年,所有欢喜的、悲伤的,都是生活呈现出来的真相。放下那些让人忧虑、悲伤的事情,培养1~2个爱好,让生活变得有趣,才不会无聊。
人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当你看到那些旅行者拍出来的唯美相片、看到有人用画笔画出来的可爱猫咪、又或者那些为心爱的人用心做出来的漂亮蛋糕……是不是也会感叹真美!
从现在开始培养业余爱好:阅读、写作、摄影、绘画、书法、烘焙……一切让你感兴趣的爱好都可以,你会发现生活从此变了一个样子。
比如坚持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改变拖延症,有人还能将写作能力变现,不仅可以刺激在写作的道路上走下去,又可以改善生活。不管你想培养哪种爱好,都要赶快行动起来。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当孤独来临时,尽情享受其中就好。
孤独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历史,是你终将学会的相处方式。
嘿,我写的再多也不及你打开书亲自阅读来的实在。
作者: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九转功成 期待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