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看了纪录片《人生果实》,倍感治愈。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对夫妻的退休生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激昂人心的背景音乐,一帧帧画面记录的,是两位高龄老人平淡而充实的生活。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在年轻气盛,浮躁不安的时候,看智慧老人的日常生活,听他们的金玉良言,会有一种安稳和舒心。
01
纪录片的主人公修一是一名大学教授、建筑师,也是一位城市规划者,纪录片拍摄时,他已经90岁了。退休前,他在「人们应该居住在何处」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倡导「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理念。
但在优先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容纳更大的居住人口,建设者们削山填壑,没有按照修一的规划进行建造。最后的城市风景是,所有的房子都像鱼鳞片般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一起,让人很难认出自己的家。
无奈的修一买下了其中的一块土地,在这片自己的土地里,建造自己的「理想家园」。
他和妻子英子在房子前开辟了一片果园。果园里种满了各种花木、瓜果、蔬菜,有埋在地下的小土豆,个头壮大的竹笋,开满树的樱桃,青涩圆鼓的酸橘……园里的许多树木,都有40年的高龄,和房子一样的年纪。
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可以治愈人的心情。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心安静了很多,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02
毕业之后,我觉察到自己越来越浮躁了。以前读书的时候,我每天的任务和目标单一而具体,无非是上课、考试,找到好工作。从小接受灌输式教育的我,在毕业后,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也可能是因为终于迎来了叛逆期,曾经能乖乖听进心里的话,突然被堵住了。
这个社会没有单一的出路,有多元的价值观,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要从何思考,我应该选择哪种?哪条路更适合我?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暴雨困住了双脚。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每个时代都避不开疾病和战争,正如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免不了迷茫、焦虑。该怎么办呢?
从修一和英子,这两位年纪加起来超过170岁的老人身上,我得到了其中一种答案。
「缓慢而坚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土地是可以留给下一辈的最宝贵的资源。于是,夫妻俩认真地打理农田,注重土地的质量,常常把落叶搜集起来,铺在土地上,给土地堆肥。「风吹枯叶落,落叶肥沃土,沃土结丰果」,世间万物是环环相扣的,专注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影响的涟漪才能渐渐泛起,一圈又一圈。
我是个急性子,做事情不仅急于求成,也爱幻想结果。大学时期在记者社做采访、写新闻的时光,是我记忆中最丰盛的经历。不是因为我从中认识了多少人,获得了多少奖,而是我曾不计后果地专注其中,把自己投入进去,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心流。
浮躁的缘起,是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在毕业的岔口,我认真斟酌每一条路,试图精准计算出自己的未来。越是渴望确定,就越是焦虑,前瞻后顾,犹豫不决,我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思考决策上,越来越轻视手头上的小事。
看着他们在镜头前搬运、锄地、摘果……你很难相信这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看起来比很多年轻人都有活力,起码比起床上班的我要精神。
我的自我仍然在膨胀,随着欲望不断膨胀,渐渐地让我失去慢下来的心境。我总是不舍得抛下万千可能性,沉迷在虚幻的蓝图之中,总是在想:万一呢?或许呢?有可能吧?就好比此时,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开始幻想自己退休后也过上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但当下却忽略了自己能做什么。
记得初高中的时候,我给自己制定了满满当当的时间表,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到现在,我还是会给自己的时间线串满待办事宜。因为头脑里有各种想法,所以双手总是不安定。双手无法安宁地创造,头脑里的想法就没有现实依托,失去平衡之后,人也会崩塌,变得焦灼。
03
尽管社会的大背景是逐利的、急躁的,但是修一和英子却愿意坚持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英子87岁,厨艺了得,不仅能做精致的日式料理,还会做优雅的西式甜点,如草莓蛋糕、巧克力蛋糕、樱桃酸奶酪、布丁……她用40年高龄的烤箱,做传统的炉灶,做出卖相非常馋人的甜品,实在令人惊叹。
她说,要给丈夫买最好的三文鱼,做最好的菜肴。英子只会去熟人那里买菜,不是因为社恐,而是喜欢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只要她推荐的,我都愿意相信。」
修一愿意把更多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只要能自己动手的事情,都不会请别人来做。为了不让外孙女买商店里的塑料玩具,他动手给她做木房子玩具;在吃到美味的食材后,主动写明信片给店主,表达称赞和谢意。
夫妻俩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令人羡慕不已的幸福感。这正是很多现代人所向往的。
然而,羡慕他们,不应成为观看这部纪录片后唯一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反观自身,通过「缓慢而坚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来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