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者爱人,心存和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岁要记住。他们在世,是(我的)骄傲;他们去世,是(我的)恐惧。”
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人能活到七十岁,非常不容易。当我们风华正茂,年轻力壮,想干大事业的时候,时刻要记住,我们的任何成就,来自生我养我的父母。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是在提醒我们,要关注和关心父母。古人说,君子有三乐,第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所谓家有一老,人有一宝,父母在堂,兄弟姐妹们都健康,每日我们都能承欢父母膝下,这是值得欢喜的事情。
然而,“父母之年愈高,若子欲养而亲不待,何以尽孝?” 趁父母还在的时候,每天晨出晚归都可以见到他们,每天回来可以跟父母说说话。
所以,我们要对父母加以爱惜,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伤心流泪。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当及时行孝,莫要迟疑。
百善孝为先。孝是“仁”的一种,是“仁”最基本的要求。“仁者爱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哪里谈得上仁呢?“孝”在内心,从心而发,进而表现在表情和行为上。
古语有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正是说子女对待父母,时时刻刻有和气有耐心。才能对其他人有爱心、同情心,能关怀、照顾别人。这是人类情感宝贵的一部分。
从“孝”再引申开来,爱父母,才会爱人,进而爱万物,由此才能达到“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