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此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最近休假,昨天上午去图书馆看书,一进阅览室大门,门口放着的一本书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是我一位作家同学出版的,书名叫《书页里的光阴》,我如获至宝,拿到书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同学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他的佳作,他的很多作品就收录在这本书里。我前段时间给他发微信让给我寄一本,可能他比较忙给忘了。
昨天看到书后,我给他发微信说他的书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他很疑惑,说他的书没有给图书馆给过啊。可能是别人把他的书送给图书馆了吧,同学还说等他的修订本出来签名盖章送我一本,大作家的作品值得收藏,我很期待。
我把他写的好的文章和朋友分享,在我的影响下,闺蜜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我很多文章都会让她看,我们也在互相进步。
《书页里的光阴》收入同学的文章近百篇之多,均系他公开发表在各级报刊之作的遴选。他从15岁起就开始发表文章,学生时代即有习作集《桃花悄悄红》印行。200余篇文学作品公开登载于全国各级报刊,30余次获文学征文奖。其中散文《乡味儿是一瓮醋》,被多次转载并入选多省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他现在的身份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理事。
有一篇文章《益店琐记》,写的是我们小镇上发生的事情,其中文中提到了我的先祖张殿元,自清朝以来我们家乡出的唯一一位进士,他的事迹记载的不多,我只知道他的官职不是很大,但是身份尊荣,中进士特别不容易,在京城做了部里科级干部,后来因为接连丁忧,加之国家战乱不断,就留在我的家乡不再复出,光绪岐山县志就是先祖领衔编纂的。
同学写的散文《春天里》,可以给中学生做写作的范文。开头是这样写的“办公桌一侧的那盆绿萝,不经意间抽出一瓣柔柔的、嫩嫩的茎叶,起初,它娇羞地蜷缩成拇指大小的一卷,挤在重重叠叠的叶蔓梢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起眼。”还有中间一句“哦,春天来了,春天,就这样笑意盈盈地来到了我的面前,走进了我的心田。”很有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意境,还有这一句“炖肉的扑鼻香味缭绕四座,几杯啤酒下肚,话便密了起来”。这个密字用的恰到好处。最后结尾处也很好,起到了点睛之笔,“春天里,还是要在忙碌的行走间停一停脚步,抬头看看周边的风光,你很有可能就会收获一份春意阑珊的景致;春天里,在你疲惫或者困顿的时候,走出房间,放飞自我,到大自然里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你就一定会邂逅一片斑斓多彩的春光,生机勃勃的春天也会张开臂膀热烈拥抱你!”多么有意境。初学写作的我,看到他的文章让我惊艳,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对文章的积累。
还有一篇散文《波光灯影入梦来》也是一篇佳作,我发给他看,我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他回复我说女人都喜欢这一篇,哈哈,说明我们都比较有眼光呗。
“夜色中的渭河,深邃而沉静。灯,此刻便成了这个夜晚矜持而绚烂的主角,依偎在渭河温婉的怀抱里,恣意地倾泻下一汪彩墨,绽放出一池璀璨。”
因为每个字都很美,我要摘抄的话全文被我抄录下来了,所以大概描述一下,他先从河道中看到的风景来描述,再写行走在岸边时看到渭河的风景,又从站立的廊桥上描写他看到的景致,最后他沉醉在波光中,陶醉在灯影里,被这渭河大桥的景色所吸引,梦里不知他是谁。文章最后一句,他写道“携一缕晚秋清冷的晚风,掬一捧脚下清冽的柔波,怀揣一份萦绕心底的明媚灿烂,我要同这风光无限的夜色酣然睡去,而那异彩纷呈的梦境里,又何尝不是另一番五彩斑斓的景致!”
我当年的某个夜晚,站在中山市波光潋滟的岐江大桥上,也沉浸在这波光灯影里,却怎么也想不出这样的文字来,所以我很少旅游,怕这些美景被我耽误了。
同学的每篇文章都有丽词妙句,如《半夏说小满》中“所谓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月观半圆,花看半开,麦黄半夏,此农事之小满,亦为人生之小满也。”又如《春日荠荠菜》中的一段描写“嫩生生、绿油油、碧莹莹的荠荠菜,或蜷在麦丛之中,或伏在土层之上,或藏在杂草之间,似乎故意跟我们捉迷藏,生怕被人找到一样”。他的语言看来很随意,实则却很考究,没有一点儿瑕疵,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同学的文章很多,《书页里的光阴》这篇文章也是这本书的名字,它讲述了同学在祖父的带领下读书写作的事情。
祖父是他的启蒙老师,当他还没有书桌高时,祖父就要求他写毛笔字,写完后给他奖励一本故事书。而大字不识的祖母就在厨房给爷孙两擀面条,这个画面很温馨,祖父才高八斗祖母大字不识,两人却也能够相濡以沫一辈子,这种感情怎么能不令人感动呢?
同学在祖父的激励下读了很多书,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也跟他有相似的经历,因为他看的那些书,我当时也都看过,这么多年我也一直不曾远离书海。
他在祖父的熏陶下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成绩与同学们之间拉开一大截距离,这是他第一次从书页中获得的快乐,从阅读中得到了裨益!现在他已经步入作家的行列,成为我们同龄人的楷模。
还有当他在夜灯下苦读的时候,他的母亲在没有多少文化的情况下读《李自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同学,当同学初中毕业时,他的母亲也看完了《李自成》上中下三本书。同学的小外甥也在这种环境的包围下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祖孙四代共为书痴。
同学最后写道:“光阴荏苒,喟叹复喟叹。那年,那人,那书,那定格在脑海里的影像,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清晰而深刻。书页里翻动的流光里,曾经的过往已随书香袅袅的缕缕油墨飘散殆尽,唯有读书带给我的难忘记忆,恒久而绵长!”
书还没有看完,我却已经被同学精准的文字描述深深打动,他是除孑孓一夏之外,又一个我学习上的楷模,我们都是家乡文化的爱好者,读他的文章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会,给我更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