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都在不断的讨论这个话题,无论我们是否想谈及,我们都必须面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想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但是换来的却是周围人的闭口不谈,因为在传统文化之中人们总是习惯性的避免讨论死亡,但后来我也逐渐开始找寻着答案。
我国古代从不缺乏这个生与死的认识,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有限性是大自然的固有规律,有些人的死亡,会超越个体生命的范畴,而留下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死重于泰山;而有一些人死亡,可能只是默默无闻地结束,他们的死轻于鸿毛。
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让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死亡,维克托重新被人们记起,他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续。就如电影里所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记住你了。”使我第一次感觉到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份爱赋予了生与死的份量,虽死亡并不是只肉体上的死亡,而是在世之人对已逝者的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史铁生也对于生与死又是极为深刻的理解,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生与死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再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在自己最年少轻狂的年纪,残废了双腿,他也曾无数次想过去死,但是他最终仍然选择活下了,该怎么去理解史铁生的向死而生?是因为生活还有希望,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原本跌入到黑暗谷底的生命得以重新散发光芒,可能就是通过写作,史铁生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令他不愿去死了,但是令史铁生坚持下来的仅仅是写作吗?我认为并不是,令史铁生坚定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史铁生对母亲在世时候作为的悔恨与抱歉,以及母亲对史铁生那份毫不张扬但是毫无保留的爱。母亲生前对史铁生的爱,让史铁生的生命成为母亲生命的延续,使得史铁生无法轻易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走向下一个前路。
而我呢?或许我早就死了, 死在破碎的三观里,死在缥缈的理想里,死在无望的感情里,死在虚无的回忆里,但好像我又还活着,活在生活的压力里,活在社会的角落里, 活在旁人的舆论里,活在亲人的期盼里, 活在儿时的梦里。所以啊,人这一生到底是活个什么呢?我为何还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曾不断地追问自习这个问题,为了爱?为了正义?还是为了money?
但是在某一刻,终于有了答案。曾经有过很多理由想不开一直围绕着我的问题,一开始我选择通过有些人麻痹自己,享受着那短暂的快乐,那样的快乐从白天到黑夜。但是我意识到这样的快乐并不是长久的,后来甚至令我一度想要通过死亡来解决,但是后来发现我做不到,因为我心中还有牵挂,放心不下亲人,不甘心还有那么多梦想没有实现,这份爱,这份执念使我不愿离去。
所以就应该如何来理解生与死呢?因为人生不过就是生与死之间的间隙,每个人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死亡,那么是否就说明生命没有意义了,反正最后殊途同归都是长眠于地底,又为何要努力呢?这独属于人之为人的思考,令我们在如此短暂的一生中,不愿意去放弃了宝贵的一分一秒,所做的每一件事也仅仅是为了证明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上,哪怕这条痕迹无比的微小,但这也是我们来到这世界上的证明。
因为正是要找到生命的意义,使得我们哪怕痛苦也要有人坚定地走完这一生,苏格拉底最后坦然地走向死亡,因为他知道他死的意义大于生的意义,为了他的信念毅然决然选择了死亡。
所以死亡并不可怕,拿的是是如何活下去,如何有尊严的,保持着人之为人的高贵的活下去,而不是像一只快乐的小猪关注与吃喝拉撒,遵循本能地活着,这寻求超越的过程,也许就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