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推崇周礼,憧憬整个天下恢复周礼治理天下的盛况。他认为尧舜禹时代是一个理想时代,符合儒家的治世思想。我们现在知道孔子是美化上古时期,美化周公时期,实际上那个时代并不是理想时代。周公治理天下可不是仅仅靠着周礼,周礼的背后是强大的周六师,殷八师和虎贲。诸侯们之所以在西周时代乖的像猫咪一样,那是因为他们恐惧周天子的强大军队,而不是周礼多么得人心。当周天子的强大军队消失了,诸侯们就都全部放飞自我了,谁还知道周天子是谁?
诸侯们的心思
周平王东迁洛邑,这时周天子的周六师已经在骊山归于尘土了。他是在晋国、郑国军队的护送下东迁洛邑的,所以郑国一度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国家。至于晋国很快陷入了内乱,根本无暇眼睛向外,内部残酷的国君之争让晋国沉浸在内部的流血冲突中而乐此不疲。诸侯们头上周天子的那把利剑不见了,他们是放飞自我了,可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内部掌握了权力的世卿们也开始逐渐放飞自我了,这让这些诸侯国的国君们开始发懵了。
国君们失去了周天子的制衡开始不再严格遵守周礼对国君们的束缚,但他们希望自己下面的世卿们能够严格遵守周礼,不要做出逾礼的行为。因为世卿们要是不遵守周礼,国君们就开始危险了。整个春秋时代世卿弑杀国君的事件层出不穷,逐渐滑入礼崩乐坏的时代。世卿们不遵守周礼,那么他下面的家臣们会严格遵守周礼吗?当然不会!于是世卿们被灭族的事情更是层出不穷,一副末世画面展现在孔子面前。
孔子的思考
面对礼崩乐坏,孔子提出了什么方案呢?这可以从列入儒家必读著作《春秋》中可见一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
“《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春秋中之所以推崇周室,贬抑诸侯,那是因为旧有周礼制度的崩坏损害了各个阶层的利益,整个社会失去了秩序,陷入混乱。在这样的社会中,弱肉强食成了行事准则,上到国君,下到庶民,没有人能够获得安全保障。我们知道如果规则不能保护普通人,那么也不可能保护特权者,所以孔子希望恢复的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至于这个社会秩序的具体细节他并不是特别关注,只是对于维持了西周几百年稳定的周礼制度抱有希望,但他所主张的礼制必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为秩序的崩坏早已证明了旧有礼制的失败。
孔子主张法先王,那是效法先王的精神,至于具体的制度细节必然要与时俱进,制定出一套适合当今社会的治理制度。都说儒家守旧,实际上真正的儒家一直在进化,早已不是最初的儒家。他们以上古先王为框架,内里早已不断更新了。
尾声
克己复礼只是一个表象,儒家思想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否则易经就不会列入儒家经典了。虽然儒家思想不断改进,但它的最终理想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宋代大儒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伟大理想到任何时候都不会失色,始终释放出炫目的光彩,饱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