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我们研究了乙瑛碑中有些左右结构的字,通过竖弯钩来保持中宫收紧的作用。还有些字呢,本身不属于左右结构,但是其竖弯钩同样写的很有特点。我们不妨继续分析一下,这些竖弯钩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的“先”字。这是个独体字,但是原书写者将其写成了上下结构,长竖撇分开了写。这个字上半部分写的比较正,下半部分的撇写的先细后粗,且比较平。此时候这个字,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然而,最后一笔短短的小竖,搭配长长的弯钩,瞬间整体稳固了。
“九”这个字,简简单单的两画。笔画越简单的字,其实越不好写。原书写者把撇起笔后向右下运行,然后再急拐弯向左下撇。而弯钩呢,先向左运行,再向转向右下走笔。这两个转折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个集中点,这个点既可以看做中宫收紧,也可以看做重心。撇和弯钩像两条支腿,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元”字与上面的“先”字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还是有些区别。元字上半部分比较平,而且两横写的较长,所以它的弯钩竖写的略长些。也是先向左倾斜,再稍向右下运行。出的弯钩也比较厚重,向上挑笔也比较长。
“死”这个字跟“九”这个字又有些相似,尤其是把最后一撇加竖弯钩改成一笔写就,是一个创举。如果两笔写,重心势必向下沉,那样的话这个字就散了。
“宅”这个字原本上边是宽宽的宝字盖,而且没有向左延伸的笔画,写不好会使得的整个字向右倾。所以,原书写者又用了几个方法调整,宝盖的点、两短竖都向左倾斜;然后将竖弯钩先向左倾,然后向右写出较细的弯钩,而且弯钩超出了上面的宝盖。经过这样调整,整个字看上去就四平八稳了。
不难看出,对于带竖弯钩的独体字,竖弯钩起到是平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