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通过实践总结提炼出的工作制度,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加快推动发展的提供了“法宝”。当下,第二批主题教育不断深入推进,党员干部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以贯之地传承、弘扬、践行“四下基层”制度,让这一重要制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变“政策方针”为“土话俗语”,让“民心”在基层凝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蕴含着如春风般的温暖和力量,党员干部要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掏心窝,不说官话套话、刻薄话,不讲“大概、可能、再说”的搪塞语,多说客气话、顺心话。对于群众不了解的政策难点、疑点,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惠民政策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以既贴“心”又走“新”的方式,赋予政策宣讲“烟火气”,使政策宣讲达到入脑入心、同频共振的效果,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创新理论春风化雨、润泽人心。
调查研究下基层,变“闭门造车”为“基层问策”,让“民意”在基层收集。“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党员干部要主动到矛盾纠纷多、行业风险高、问题化解慢、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听真言、取真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察实情,以见微知著的思维透视问题,真正捞取“干货硬货”,掌握鲜活的一手材料,并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方、手里有招,为科学决策和检视整改打下坚实基础,确保拿出来的政策举措接地气、有底气,成为攻坚克难的方法路径。
信访接待下基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让“民忧”在基层化解。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信访工作过程当中,党员干部决不能把信访当作负担,让带着合理诉求的基层群众“空空而归”、一无所获。要将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与百姓零距离接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将信访问题“找上门”转变为把对策建议“送上门”,要坚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信访之事当家事,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把握信访矛盾风险,号准信访问题的“脉搏”、开好化解纠纷的“良方”。
现场办公下基层,变“遥控指挥”为“现场解题”,让“民愿”在基层实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党员干部要真下基层、真解难题、真抓落实,变“被动接招”为“主动出招”,带着感情责任、带着使命任务、带着锦囊妙方、带着措施办法奔向基层,现场会诊、现场开方、现场协调,真正把问冷暖的“办公桌”端端放在群众家门口,把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做到把职责带下去、思路带下去、行动带下去,实现把工作质量提上来、服务态度提上来、老百姓口碑提上来,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