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双相情感性障碍或躁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情绪的极端波动,交替经历躁狂期和抑郁期,可能出现躁狂发作期症状等。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躁狂发作期症状

情绪高涨:患者感觉情绪异常高昂,充满能量,表现出异常愉快、兴奋、活力充沛。

过度自信:患者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有过度的信心,出现骄傲自大的情绪。

言语和活动增多:说话速度加快,话题多且跳跃,可能让人难以跟上;患者可能过度参与活动,如频繁购物、性行为或投资等冲动行为。

睡眠需求减少:即使只睡很短的时间,也会感觉充分休息,不容易感到疲倦。

注意力不集中:思绪四散,难以集中注意力,表现为易受干扰和跳跃性注意。

2、抑郁发作期症状

情绪低落:患者表现出极度悲伤、自卑、自责、无助,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整日闷闷不乐。

思维迟缓:患者可能感觉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转不动,思维活动缓慢,接受新事物变得困难。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感觉生活无望,缺乏活力,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甚至完全丧失。

睡眠障碍:可能出现早醒、失眠或过度睡眠等睡眠模式的变化。

身体变化:食欲下降或增加,导致体重的快速变化;可能伴随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身体不适症状。

自杀念头:在严重的抑郁状态中,患者可能出现自杀的想法或尝试。

3、混合发作期症状

在部分情况下,躁狂和抑郁的症状可能同时出现,这被称为混合发作。

患者可能感到兴奋而焦虑,或是能量旺盛但情感低落,表现出情绪的极度不稳定。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在不同患者和不同时期可能有所不同,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情绪的剧烈波动,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以便及时获得正确的治疗。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以下是关于其成因、症状、特点和治疗方法的介绍:

成因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患双向情感障碍的人,其亲属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同时,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前额叶皮质、海马体等区域的变化,也与该病发生有关。

- 心理社会因素:长期压力、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等,可能成为双向情感障碍的诱发因素。人格特质中具有神经质、情绪不稳定等特点的人,也更易患病。

症状

- 躁狂发作: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言语增多,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行事。

- 抑郁发作: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自责自罪、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甚至有自杀念头或行为。

特点

- 反复交替发作:躁狂和抑郁症状反复、交替出现,可能有数周或数月的正常情绪期间隔,也可能快速循环,一年内发作4次及以上。

- 症状多样性:每个患者的症状组合和表现形式不同,还可能伴有焦虑、强迫等其他精神症状。

- 对生活影响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增加自杀、自伤等风险。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常用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等,可有效控制躁狂和抑郁发作。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在躁狂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时使用。抑郁发作时可选用抗抑郁药,但需谨慎以防转躁。

-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家庭治疗等,可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思维与行为模式,提高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 物理治疗:电休克治疗(ECT)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对严重抑郁、有自杀倾向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一定疗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