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到了一定年纪,低配生活,高配灵魂

杨绛先生曾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人生就是要追求“高配置”的生活,我们追求豪华的车子,高档的房子,体面的工作……

可到了一定年纪,会渐渐发现:

原来,那些物质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实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即使全部得到了,也不一定真正的幸福,甚至可能会有灵魂上的空虚。

杨绛先生还说了一句话:

“当你看过世界,见过众生, 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是自己内心的勇敢和自信;

当你看过四季,见过风云,才发现你要见到美景,是自己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真正的幸福,是心里的踏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精神世界的一种充盈与知足。

不得不说,到了一定年纪,最好的生活,便是低配的生活,高配的灵魂。


01

低配圈子


作家李小墨曾说:“当你的能力、地位、资源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社交。” 

《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为了让丈夫的公司转危为安,削尖了脑袋也要挤进贵妇圈。

她花高价买来限量款包包作为敲门砖,对阔太们是各种讨好。 

百般折腾之后,尝到了些许甜头的她,自以为成功融进了阔太的圈子;

却没想到,最终被太太们设局,踢出了贵妇圈,而她之前从李太太手中拿到的生意转让,不过是个精心设计的坑。

当自己的实力与圈子不匹配时,所谓的人脉就是一个笑话。 

人的精力有限,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毫无实际意义的社交上,不如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提升自己。 因为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人脉。 

写下《从前慢》的作家木心,一生极少社交,也很少应酬,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人静静地独处。 

早年,他跑到浙江的莫干山居住,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山上读书,研究他喜爱的福楼拜和莎士比亚。 

中年赴美之后,他白天在古董店打工,晚上就一个人窝在自己的陋室中写作。

他每天都要写上一万字,最少也是七千字。写完之后,反复修改,直到满意。 

后来,陈丹青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了他的文章,觉得惊为天人,就立刻去拜访他,还介绍了一群艺术家朋友找他学习,“逼得”他不得不给这些艺术家开了个文学课。

就这样,木心不仅多了份工作,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木心的文学课上,陈丹青记了5本厚厚的笔记。多年以后,他将其整理出来,编成了《文学回忆录》。

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各大读书会的热门推荐书籍。 

木心曾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人越是懂得独处,就越是富有。 

人的一生,本就有限。放下无效的社交吧,把有限的精力拿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有价值时,人脉和钱脉会自动来找自己;但自己没有价值时,就算挤破脑袋社交,也没有人会搭理。 

在独处中丰富自己,在精神上富养自己,也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02

高配家庭


林语堂先生曾说:“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在他看来,家人的存在,才是世间最幸福美好的事情,好好善待家人,才是明智的事情。

结婚后,除了写作,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家庭。

他时刻把妻子放在心上,自己设计餐座椅,会用小篆写上妻子名字里的“凤”字,表达自己的爱。

他会当众赞美妻子,将妻子的名字设计成家徽,展示给众人看,给妻子充分的尊重和认同。

作为父亲,林语堂总是富有耐心,用爱和陪伴,养育出三个优秀的女儿。

他是孩子心中“另类”的父亲,最爱陪孩子一起玩耍。

他会和孩子一起捏蜡像,一起制造假面具、马、房屋和各种玩具,还会带着孩子们夜晚到花园里“大冒险”。

到欧洲定居之后,他更是带着孩子们到巴黎红磨坊看艳舞、去维苏威火山探险……他总是愿意花时间,陪孩子探索和体验这个丰富的世界。

林语堂用一颗真心对待家人,也一生都在被家人滋养着。

歌手大张伟曾说:“很多人都想去外面看看,但我觉得那是花钱就能去的地儿。但是家,不是花钱就能回的。”

人,年龄越增加越会发现,这世界人来人往,唯有家人始终守候。

家人在,我们的心就有归处,无论遭遇多少苦痛,只要回家,就能得到疗愈。

不妨开始尝试,在对待家人时,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理解。

抽点时间,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带着他们感受这个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的世界;

不再将爱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常常给予赞美、送上拥抱;

用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尽量参与他们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倾听他们每个或许不太成熟的想法,与他们一起成长。

成熟的人,都在努力高配家庭。

学会守护家庭和睦、平安健康的简单幸福,才能收获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馨美满。


03

低配欲望


博主房琪在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时,一度被周遭的花花世界迷了眼。

那时候,但凡出门,她都要买1万多的包,吃1千块一顿的大餐。

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消费时让她十分愉快。她很享受奢侈品店优质的服务,也很喜欢发了朋友圈后一群人的追捧。

可是,忽然有一天,她急需一笔资金投资,查看了各种账户之后,发现自己手头根本没有可用的流动资金。

这时候,她才意识到,名牌包包和精修美照,都没法成为她抵御风险的盔甲。

后来,她开始慢慢控制自己的消费欲,也渐渐积攒起了可以应对风险的资金和能力。

人这一辈子,会有各式各样的欲望。

有人享受追捧,有人沉迷物质,有人喜欢美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房琪一样悬崖勒马。

很多时候,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样,当它被挤出来之后,就很难再挤回去。这是因为,满足欲望,会让人产生快感。

人也会因为追求快感,而不断为自己的快乐阈值加码。

可能一开始,一杯牛奶、五分钟的游戏、一个几百块的包,就能让你快乐好久。

但时间一长,便会发现,自己竟然变得没那么容易被满足。

所以,就得餐餐高热量、天天熬大夜、或者月月买奢侈品。这时候,我们正在慢慢变成欲望的奴隶。

《娱乐至死》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将毁于,自己热爱的事物。”

当我们一味放纵欲望,终将被欲望所反噬。轻则失去金钱,失去时间,重则失去斗志,失去健康。

所以,我们终究要学会低配欲望;学着延迟满足、升级快乐,才能让你更好地成长。

千万不要让自己,在最好的年华,“死”在自己最爱的事物上。


04

高配灵魂


著名翻译家杨苡先生活了103岁,她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精神的丰盈。

少时的杨苡,家境优渥,住在天津日租界花园街一座大宅里,日常生活有佣人照料,周末还有哥哥姐姐陪着去电影院看电影。

作为十足的“千金大小姐”,她并没有想要养尊处优,也没有变得嚣张跋扈,她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心灵的丰盈。

中学时期,在阅读了巴金的小说《家》后,她鼓起勇气给巴金写信。

巴金在回信中鼓励她:“一定要坚持读书学习。”

坚持读书学习,也成为了她一生的志向。

读书的年纪恰逢祖国战火纷飞的苦难时期,杨苡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精致的贵族生活,踏上了从天津到昆明的火车,去西南联大继续学习。

正是这一次选择,让她与汪曾祺、杨振宁成为同学,与沈从文成为一生的知己。

也因为有众多和巴金先生的通信,被同学羡慕的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也是因为这一段学习经历,让她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专长,从中文系转到英文系,后来开始了《呼啸山庄》的翻译,成为了中国翻译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2023年1月,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已经103岁杨苡先生回忆道:“我一直睡得很晚,因为舍不得这一天过去呀。”

记者问她晚上都做些什么。

她满脸笑容地说:“读书。”

经历过战火纷飞、危在旦夕的日子;经受过与丈夫异国,独自抚养孩子、承担家务还要完成工作的辛苦;遭受过政治风波的席卷;亲历着挚友亲朋的接连离世……

杨苡先生依旧乐观地活到了103岁,并且认为:“人生,值得一过!

这正是因为,她的内心的丰盈饱满,面对人生的风浪和坎坷,做到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鲁迅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一个不断充实知识、不断开阔眼界的人,才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一个精神世界丰盈的人,不会在纷杂的价值观里随波逐流、也不会因为人生剧本中的“意外桥段”而乱了阵脚。

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更明白自己能做什么。

去读万卷书,丰富头脑;去行万里路,提升视野;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断修炼心灵、丰富自己,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实,所谓的“低配”,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张弛有度,不攀不比,不想太多;

而所谓的“高配”,也不是奢侈华丽,而是知足常乐,淡泊宁静,方能自在洒脱。

从今以后,低配生活,高配灵魂,让生活更纯粹,内心更富足。


真正高配的人生,其实就是不断做减法

都说,好的人生需要断舍离。越活到最后,越要懂得取舍,给自己内心做减法,才能真正抓住想要的东西和幸福。

当我们经历了一些事情,会更加明白,人生到头来就应该多做一点减法。在这个减法的过程中,我们会真正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收获真正的幸福。所以,高配的人生,就是懂得做减法。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我们可以学会如何给自己做减法。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运用色彩识人技术“向内探索”,觉察隐藏的情绪变化,真正的认识自己,看清真正的内心冲突;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在这个的过程中,对任何反应不做评判和抗拒,允许一切如是,这样便能放下所有事情,让它们自然发生,负面情绪也会慢慢消散。

如此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积极的一面,过滤掉无用的干扰,屏蔽掉不必要的人和事物,不再对自己“胡思乱想”,内心的力量也会接踵而来。

越是高配的人生,越比一般人看得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轻易被外人所影响。人生到最后,活得便是一种心态,想要好的人生,便要从好的情绪和心态开始,懂得做减法,人生才会更轻松,也更加有精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