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宁第二天,我突然造访我的办公驻地---一个朋友聚会的场所。
说是突然,我没有与朋友打招呼,看看那里是否还有人在那里上班和聚会。毕竟这个地方我已经离开了半年多了,过中发生了很多的变故,其中经营变故是最大的。
在这里我投入了资金和精力准备大干一番事业。按照南宁人的习惯添置了红木茶台、字画、自动煮水茶具,布置了室内设施。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的份量,作为一个投资公司的老板添置几件像样的东西也是不在话下的事情。可是来这里的人都是几个常客,老熟人,一天不干事,倒是约一些不紧要的人来这里闲聊,似乎是在打法余生。
我通过这里,认识了南宁文化界的一些名头比较大的腕儿级别的人,谈了一些合作上的事情,做了一些必要的市场调研。南宁是不缺题材的地方,问题是如何从文化层面破题或者从金融层面破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谈起金融这个话题南宁人对外的口碑确实不好,传销害的不浅,以至于谈金融涉嫌传销的阴影不散,为此,我们在合伙人联盟协议中明确定位,所筹资金必须用于实业项目。可是实业又从那一块入手呢?
后来就有了“文化玉”的传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法人具有国学博士背景的、一位颇具慧根的朋友,他对学术的敬重和传播远远高于企业经营的现实需求。或许他是寄希望用国学的传播去救赎面临生存危机的实业。这条路他视乎看的很透切。我们后来就暂时没有了下文。我临到北京之前,匆匆见了一面,是请教他的文化之构架思维。或许我到了北京可以一试。
后来就暂时失去了联系。
这次回到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不由想起这些往事,现在这里如何了?
我到了门前,一家文化公司的招牌引入眼帘,敲门进去,开门的人视乎何曾相识,但是他叫不出我的名字,我也确实不知道。更不便打听。
我径直奔向后面的两间房间,那里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显然,已经有了屋主。左右一人,我到了办公室四下打量了一下,稍息,小唆两杯茶水,我的盟友不在,问及说是回家去了。稍作交流离去。
人情世故就如这茶水一般。看来南宁人喝茶也是有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