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认为,看心理医生,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痛苦,如果在心理医生那里反而更痛苦, 那一定是不对的。恰恰相反,看心理医生,随着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增加, 一些更深层的痛苦反而会映现出来,于是会体会到平时生活中都体会不到的痛苦。
既然心灵感应无处不在,那为什么我们会意识不到它,反而将它当作了非常少有的灵异事件来看待?一个关键原因是, 我们太信赖我们的思维, 而我们的思维太信赖两种信息来源: 五种常见的感觉和语言。五种常见的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而除此以夕外卡的感觉则被我们称为"第六感我们的思维能够比较轻松地利用五种常常,见的感觉捕捉信息, 并将它们诉诸语言, 而语言则是思维最容易进行组织加工的对象。但是,像那些难以名状的"第六感",如肌肉、内脏甚至来自骨铭等方面的一些感觉,常常是没有明确对象的,仿佛是独自产生的感觉,难以用语言形容,也就难以参与思维的加工过程。于是,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 五种常见的感觉信息容易被思维加工,于是就被以思维为核心的"小我"喜爱,"小我"可以掌握这些信息, 从而给这些信息下了一个判断一一"很清晰,很明确" 。但是, 所谓的第六感的信息难以被思维淌化,这挑战了"小我"的"我能理解一切左右一切"的控制感,因而"小我"给这些信息下了另一个判断一一"模糊、混乱、莫名其妙进一步排斥它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的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组织加工信息的能力也越
来越强, 这令我们越来越依赖思维,也就是越来越依赖来自五种常见感觉捕捉
到的信息和语言,同时也越来越远离所谓的第六感,越来越远离人与人之间更
普遍更常见的心灵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