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有一个不太著名的理论,叫“西红柿原理”:西红柿经人倒手的次数越多,烂得就越快。想知道原汁原味的西红柿味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到西红柿架上,亲手摘一个尝尝。
“西红柿原理”运用到管理和信息传播方面,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加工次数越多,失真的程度就越大。
1∥
有一个著名的传播学案例,说的是一支部队的一次传令过程:
少校对值班军官:明晚8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上尉:根据少校的命令,明晚8点,76年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上尉对中尉:根据少校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少将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中尉对上士:明晚8点,少校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少校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上士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少校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传递者往往不能原封不动的把信息传递下去,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态度。如果信息和自己的利益相关,那么传递者很可能对信息进行编辑,把自己的意图加入其中。这样层层加码,最后信息会变得面目全非。
2∥
与上述现象相反,是信息在自下而上的传递中层层失真。
信息在由基层到高层的传递过程中,一些丰富的、具体的、全面的内容,会因为汇报总结的需要,不断被提炼、萃取和加工,到了最高层那里,往往会变成干巴巴的几张报表,甚至是几个数字。这种浓缩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原始信息的本来面目,很值得怀疑。
还有一种失真来自提供者的有意为之。他们惴度、猜测,甚至自以为是的臆想高层意图,带着偏见去收集信息。他们搜集、整理、传递信息的目的,不是反映客观情况,而是为高层的观点提供证据。
3∥
完全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变形,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尽可能减少失真。
花果山上迸出一个石猴。石猴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是如何了解信息的呢?是不是土地报城隍,城隍报阎王,阎王报地上,地上报天上?不是的,玉帝招来千里眼、顺风耳,让他们到南天门,向下界查看,从而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领导在保持常规的信息传递系统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直接的信息收集渠道,这样才不至于被蒙蔽。
理顺信息传递和处理机制也非常重要。在许多企业,信息收集、加工、存储和发布,以及利用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都出自同一个部门,这无形中加大了信息失真的风险。不妨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分开,由没有利益关系的专业机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避免因利益相关或者视界狭隘导致的失真。
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减少失真。即使比较原始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发挥防失真的作用,比如上述观看“哈雷”彗星的案例,如果使用传真,或者红头文件通知,就可以防止信息传递的失真变形。其他如视频会议、录音录像、电子邮件,也都是避免失真的简易、高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