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继续打卡武康路。其貌不扬的武康大楼,为什么成为打卡地?网络查阅武康大楼的历史,据网络记载它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记忆和情感。一面光鲜亮丽,十里洋场,繁华夺目。一面又是民族屈辱,武康大楼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在武康大楼的一个展览馆里偶然碰到《住在武康大楼》这本书,翻阅了几页,又继续赶路了。武康路的很多建筑也是设计师专门设计的,其中有几处三角楼,角比较小,我不知道楼内是如何布局的。很多建筑在设计上有都设计师国家的特色。我感觉如果外滩是金碧辉煌,那么武康路便是精致小巧。在武康路附近的看到了整齐的悬铃木,冬日的悬铃木,粉绿色光滑的外皮充满质感,显得干净内敛,健硕的疏枝又显得自信沉稳。很多故居因为没有预约而门口却步。
武康大楼
三角楼
罗密欧阳台
之后去了田子坊。田子坊低矮的屋檐,窄窄的巷,房屋很有年代感,江浙一带叫里弄,我的理解是比胡同更小的叫法吧。话说“田子坊”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特色的社区之一,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由法租界行政区、石库门里弄区、里弄工厂区组合而成,其街区形态反映了从近代江南农村到华洋混住社区及里弄工厂社区的发展脉络。有文化的地方,不管如何具有年代感,都值得去解读,这或许是田子坊焕发生机的原因吧。
高中确实有点忙碌,感觉她有点疲惫。 这次旅行,希望女儿能放空身心再前进。当然,要去名校转转,可惜很多名校两三天内预约已满,有幸抢到上海交大的预约,便驱车前往。
大概五六点,我们便乘车去苏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