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今天一篇好文火爆朋友圈,并且获得了《人民日报》的转载,阅读量惊人。这篇文章就是《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这样一篇好文是如何写成的?我来做一个简单的拆解,或许我们同学在写作时能够用到。
首先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切入点。
铺天盖地的关于疫情的信息,文章选择了最简单的事实陈述,并且陈述来自官方,没有做过多的评论,笔锋一转,写苏州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慌乱,而是迅速通报了几个病例的行程轨迹。这一部分的陈述,为下文的重点做了铺垫。
其次,文章的重点突出。
本文的重点是突出苏州城市的江南文化。作者敏感地抓住了流调线路中的园林、古建筑、博物馆等要素,说实在的,昨天这张流调图一出来,我也直接感叹,这几个是文化人啊,谁跑到苏州还能静心去听一场博物馆的讲座,心里就对这几个人起了敬意,其次当然再次感叹我们苏州的文化底蕴。
然后文章推进不枝不蔓。
点明写作重点后,文章采用对比手法,成都、扬州、广州、东北、禄口等纷纷在列,特别容易引发阅读者的心领神会,苏州的文化气息从对比中喷薄而出,令人好感倍生。
文章很快进入相对专业细致地介绍,立足于苏州的古建筑,把沧浪亭、保圣寺、紫金庵等名胜串联起来,顺便推荐了吴中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西馆,看似无关的行程,一下子有了灵魂。
最好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
文章中始终将三个病例温暖地称为“三个姑娘”,这是三个有文化有情怀的姑娘,在她们身上,有着友谊的真诚,文化的修养,足够让读者对这三个姑娘心生敬佩与喜爱,哪里还会去责备她们,事实上,她们确实无可厚非。
疫情之中,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推卸责任,多一点积极行动,苏州这座城做到了,不仅如此,苏州的底蕴,苏州人的温和,苏州政府的高效,大家有目共睹。文章很自然地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有底气,有自信,有条理,有热爱,自然能写出来好文章。
苏州必无恙,欢迎君再来。
江南何所有?聊赠春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