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听到一个老师在教室里对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做长篇演讲,倾诉自己初为人母的辛劳,也倾诉每天晚把宝宝安置好后自己还要工作的辛苦。我知道这位老师的用意,是希望孩子能理解、体谅老师的压力与劳苦,从而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有进步,好让她少操一点儿心少生一点儿气。
极少有学生理解教师所做出的牺牲。他们还仅仅是孩子。教师要能够正视职场与学生的界限,教师与学生的边界。自己有职场压力的时候,可以寻求周围人的共情与帮助,既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跟学生诉说自己有多辛苦。教师也不该打着"理解教师"的名义,将自己生活的消极感受强加在孩子们身上,也不该要求他们理解教师的遭遇。
小学生是需要教师引领和陪伴成长的儿童,而不是可以分担教师心事、解决生活困难的朋友。如果让学生察觉到"老师在向我诉苦"其实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希望得到我的理解甚至同情",那就说明老师在渐渐地失去在学生面前的领导力。
我们一般在听名师报告或者看他们的著作中,经常会中得到一个讯息:在进行学生工作时,可以适当地示弱,这是否与我今天看到的相悖呢?我觉得两者不能放到一起来看待 。
示弱的话,可以让当时身处各种情绪当中的学生并冷静下来,认真地听你讲道理,从而很好地去处理学生问题。
上者的情况下,向学生诉苦只是会加强自己的成就感,除了给学生添堵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