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文《游戏力》‖随时随地进入游戏的能力,此文向读者介绍了一种有趣而又有智慧的亲子沟通方式,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玩中收获一片和谐。
荐语如下:
很喜欢本文作者的写作笔调,轻松幽默,生动有趣。从自身经历落笔,很有代入感,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激发了读者想去探究这困惑背后的秘密。
读完此文,我想到了“人生如戏”四个字,当然此“戏”非彼“戏”,但又有相通之处。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着诸多不同的角色,游戏可以使固化的父母角色变得灵活,实现游戏中身份地自由切换,借游戏中角色表达自我,卸下了自我防御的盔甲,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而愉悦。
亲子沟通中,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作大人,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规范孩子,这样的沟通经常会引发冲突,是无效沟通。游戏使父母放下身段,让自己回归到孩子的状态,跟孩子平等交流,抛却了命令和权威,一切已在悄无声息中完成。
游戏是用孩子听得懂的、喜欢的、愿意接受的语言进行的亲子沟通,是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游戏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翻译给父母,父母接受到了孩子发送的信号;同时也将父母的爱意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也接受到了父母发出的信号,实现了有效的双向沟通,在亲子间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结。先建立关系,再处理问题,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在欢声笑语中赢得了孩子的合作,也激励了孩子参与的勇气。
没有说教,胜似说教。游戏就具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在玩与乐中化“问题”于无形。所以,作者呼吁“放下身段,参与游戏”,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开始游戏式的生活,进入“随时随地游戏”的状态。作者的心声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来自于自己教育实践的获得,但在教育实践的举例中第一个案例略有偏颇,作者对孩子的情绪做了关注和引导,但很遗憾并没有成为“游戏”魔力的有力佐证。而且在对孩子“情感认同”这块做得稍显不足,比如对于孩子的两次发问,作者都给出了“不是”、“没有的”回答,其实我们可以先标注孩子的情感,然后再做引导。当孩子说“妈妈只喜欢妹妹”时,妈妈可以说“哦,你觉得妈妈只喜欢妹妹,你感到很‘伤心或难过’”。在此,可以重复孩子的话,并做情感标注,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情感被妈妈理解并接纳,这样孩子的情绪就消化了一半。妈妈不必急着否定孩子的回答,给出自己心中的答案,这个时候强塞给孩子的答案,孩子也不会认同。
我尝试延续问话:
孩子:是
妈妈:在妈妈心里,你和妹妹都很重要,我对你们的爱一样多,只是妹妹还小,需要更多的照顾,你愿意帮妈妈一起照顾妹妹吗?(这里可以伴有温和的肢体接触和温柔的目光注视)
发出请求,并赋予孩子责任。当一个孩子体会到价值感,就会变得自信,争宠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这里的回应与本文“游戏力”关系不大,只是看到了些许问题,写出来供作者参考。
此案例作者只是帮孩子解决了问题,如果妈妈也能以游戏身份参与角色,才能像后边“叫孩子起床”案例中扮演“大灰狼”一样自然而然,发挥游戏的强大威力。
感谢作者推荐“游戏力”,这样一种有趣、高效又欢乐的教育方式。在游戏中,父母可以培养与孩子的亲密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发展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游戏力解决了父母的很多养育难题,而且还在潜移默化间塑造了孩子看待他人和世界的方式——敢于在感知爱中开怀大笑。
笑了,一切问题也便烟消云散了!
文中案例展示有点小问题,我只做了简单的引导,希望读者能有自己的思考!
与孩子一起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