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学校: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专业:应用化工技术
姓名:陈
实践单位:楼子沟妖妖之陶工作室
实践报告正文:
时光荏苒,窗间过马。转眼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将接近尾声,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既有辛勤付出,也有满满的成长。返家乡实践活动是由共青团组织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城市青年回到家乡体验乡村工作、生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活动期间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了妖妖之陶陶艺工作室进行学习和实践。
1、 实践内容
“白玉金边素瓷胚,雕龙描凤巧安排。”陶艺自古以来便为世人所追捧。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陶瓷的一生从泥土中平凡而来,须经火炼一场,方能展现瓷器流转的神光。在妖妖之陶工作室中我向郑老师学习了陶器是如何从一团陶泥转变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瓷器和观赏的艺术品,陶瓷的制作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揉泥、拉胚、修胚、雕刻、彩绘、上釉、烧制等。老师先教了我如何揉泥和拉胚,在老师示范的过程中我在一旁看着觉得没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一经我上手去练习时在老师手上还很乖巧的泥却突然失控了起来,直接从我手中飞走,老师告诉我拉胚要用到很大的力气才能控制住手中的泥团,此时“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在郑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多次的练习终于有所进步,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和手法。学习完拉胚后开始学习如何修胚,修胚,顾名思义就是在拉胚阴干之后用车刀进行修整,将胚放于桩上,旋转后用车刀旋之,使其外表光滑平整,旋后把底部的部分挖空修掉,最后使其外表美观。然后进行雕刻,在胚体上进行雕刻图样,在跟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从最开始雕刻一个平面的、幼稚的小花到最后雕刻了一个层次较为分明的山峰,在雕刻的过程中郑老师教我雕刻山体的手法和刀锋的走向,使我收获颇丰。最后一道工艺是进行上釉,上釉是通过在器物表面涂覆一层釉料,使器物表面光滑美观,在上釉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小心,如果上釉不均匀的话烧制出来也是会不好看的,也要根据不同的釉料和器物选择合适的上釉方法和技术,在上釉的过程中也是反复实验对比,从而得出好的反馈。经过多到工艺流程也就到了入窑烧制的一步,经过上千度的高温烧制,就来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窑。至此这个制作过程拉下帷幕。当看到那些经手制作打磨的瓷器出窑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好像什么努力都没有白费。
在实践期间不仅学习了如何制作陶瓷,也学会了如何如何接待客人,处理突发状况,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依稀记得第一次面对客人的到来时的手足无措、没有头绪,到现在的克服心中胆怯,可以应对大多事情。来到陶艺馆体验陶艺的大多数是小朋友,在教他们如何拉胚制作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温故知新,更加熟知拉胚。在接待顾客时也学会了记录和分享。
在其余时间我阅读了馆内有关陶艺的书籍,了解了陶艺的起源、发展和流传,也在书本中看到了一些陶艺制作方法的消失和重现。这些都是前人积累的经验和实践得出的,是前人在陶艺这方面智慧的凝结。在这些书籍中我也学到了一些课本上未曾出现的知识,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受益许多。
2、 实践感悟
一隅土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郑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逐步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也了解了社会,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短时间内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尤其是在与他人交流方面的技能。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它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也让我更加了解了陶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领悟到了陶艺的精神和内涵,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这几年,我遇见最最优秀的姑娘,虽然不是艺术专业,但吃苦,耐劳,勤快,爱学,她也是班级的团支书,未来一定特别棒!——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