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由于心疼娃生病刚愈,早上送他时就多陪了一段有志愿服务的家长值守的、两边各分布着四五家小商店的、不通车的二三十米甬道,直到校门口。这一送居然有所发现,竟有寤寐思之,心痛不已之感。
周三早晨,娃进校门后,我信步拐进甬道左侧一家文具店,准备替他买作业本。胖胖的中年女店主正在比较温和地教导一个八九岁的男学生:“你如果没有钱,可以告诉阿姨,明天带来就行,但不能偷我的东西!⋯⋯你现在还小,改了就是好孩子!⋯⋯要是下次还偷,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跟你好好说,要送你去派出所!⋯⋯”她说的好像也没错,声音也不很高,语气态度还很恳切,可是我怎么本能地觉得不舒服?是因为那个反复出现的“偷”字吗?她放那个男生走了,我看了眼抽泣着出门的小男孩,心疼又心痛,今天以后,他会长成什么模样?
今天早晨娃在7点52分到达校门口,临近上课,小甬道上学生已不多了。可是仍有三五个高年级男生往商店窜,有孩嚷着:“这有,我没带钱!”“网上五块钱20个!”⋯⋯两三个男孩当街围成一团弯下身子,大概是玩什么卡片。55分了,他们依然置校门口的值日生和家长志愿者的催促于不顾,争分夺秒的玩耍着,嘻闹着!想到刚刚娃看到他们时那艳羡的眼神和明显迟疑的脚步,心里不禁一阵发紧。
这两幕,这些现象,似乎很平常,也很正常,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可还是在我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些孩子的家长看到这些了吗?他们平常送娃上学吗?送娃送到哪里呢?应该是送到甬道口,送到可以看到校门口的“安全位置”,而不是亲自送进校门口!
和我之前一样!
回想起大宝上小学时的情形,不禁五味杂陈。我是没有好好接送她上下学的,的确如她如今控诉的一样“基本靠自己”。作为一个要带高中早自习的语文教师,每周有三个早上是没办法管她的,其余两个早上也只能是管她吃早餐后匆匆带她到校就转身去上班了,哪里有时间或心思将她认认真真的送进校门?由于小区与学校只隔着一条马路,而上下学有护路的老师、家长和警察,安全基本不存在问题,所以女儿二年级以后下午上学我基本没送过,早上大多时候也是止步于马路这边,学校对面。一直觉得女儿上学挺省事的,一直庆幸并夸耀我们住的离校近,省了接送之苦呢。
现在回想,真想抽那个年轻不懂事的自己一个耳光!这可不印证了那句“你年轻时所偷的每一次懒都是未来会打向你的耳光”真理么?!女儿一年级时有一阵中午不午休,她总在捣腾着什么,有时响声吵到早上起太早中午必须午休的我,还会挨训斥,所以她总是“乖巧”的跟还午睡的我商量,下楼去找小伙伴一起结伴去上学,不用我送了,我居然都答应了!唉,该抽!大约一个多月后,我偶然发现家里的玩具铁熊储罐里的一百多块硬币已经没剩几个,才明白中午她捣腾出的声响是什么:是钱的声音!她没钥匙,只能一个个从狭窄的存币口倒出来,这得需要怎样的耐心和手法!我当时应该很惊诧,还可能气笑了,应该也没怎么罚她。大概因为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我记得这事不久之后,重罚了她,并要求从此之后和我一起午休。因为她偷偷地拿柜子里我存在红包里的钱,5元一张的,已经少了三张,手里这张说是在草地上捡的。偷拿钱,还撒谎,这是很严重的品格问题,必须得治!这之后,女儿这方面的确没再犯错了,可我今天才发现我当年只解决的是看得见的表层的品行问题,却放过了深层的认知和习惯问题。
女儿不敢再在家随便拿钱了,但她已经学会了在校门口小商店买东西,养成了和小伙伴逛小店的习惯,品尝到了买买买带来的物欲乐趣。于是,她想办法搞钱:从爸爸要,从小姨要,做家务从我这里换,甚至想方设法把表弟的几块钱赢到手;到上初中时发展到有一段时间借本钱网购批发然后拿到班上卖赚差价,直至被老师禁止。我虽然也不是全然不知,但也是当真不当回事,直到有一天发现她从我支付宝里转20元给自己并删除记录,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通告所有近亲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她钱,而我自己开始严防死守。
晚了!习惯已经养成,物欲已深入骨髓。一个孩子能从买买买中享受到乐趣,他(她)还有多少精力去挖掘学习的乐趣?玩物丧志不是没有道理的。购物还能很大程度上消解抚平他在学习和生活其他方面上遭遇的压力。“没有什么是一袋拉条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能,那就两袋”,我总算明白女儿小时候经常戏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了。小孩子,几块钱,能买什么?当然是没营养的小零食,不讲质量只求新奇的的小玩具、小文具。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伴着孩子成长,慢慢损伤她的胃口,慢慢消耗她在求学路上该有的热情和毅力,慢慢拉开了她与优秀生的距离,慢慢变成了一个不好不坏的平庸的孩子。
我曾经问过很有思想的陈同学,“你和张同学,成长背景和个人素质差不多,为什么到了高中你还能一心向学,他却不能?”本来没指望他能一语中的,不想他的答案偏偏让我不得不认可:“因为他有钱花,而我手里没钱,想玩也玩不了!”可不是么?张妈妈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品行,却也舍得给他钱和自由;而陈妈妈对孩子的爱更密不透风,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哪会给他自己花钱的机会?这样一来,张同学是千方百计地去玩,会玩,能玩,的确收不回心思来学习了,他高二时甚至拿钱去租手机夜里玩。我女儿初三时不也是悄悄攒钱买了MP4夜里看小说么!
过早品尝花钱的滋味,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绝对是一剂毒药,还极易成瘾。而设在学校门口,甚至是校内的小商店则是让孩子滋长物欲,不健康消费成瘾的温床。它们自有一套吸引孩子的经营之道,物多价廉,迎合孩子需求,给孩子带来便利和快乐。当然也会给孩子痛苦的印痕,比如遭受小店老板的冤枉与训斥。买东西也不仅是个人的习惯问题,它还会让孩子找到同类,彼此影响、攀比,然后,没有然后了,总之不会让孩子越变越好就是了。家长的陪伴和书本的陪伴不到位,那么孩子的童年大概就要靠这些来陪伴了:找钱、花钱、找东西、找同样爱花钱的朋友⋯
不寒而栗!越回想越想抽自己耳光!我当年得心多大才认为孩子喜欢买小东西,喜欢小钱不是问题?我有多少次有机会发现问题却没能警醒?我为什么就意识不到送孩子进校门的重要性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孩子教育是项系统的大工程,任何环节,任何细节都可能是溃千里之堤的蚁穴。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花钱习惯是很重要的环节,送娃上学送进校门口也是很重要的细节。
ps:当然凡事皆有两面性,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问题。比如我女儿成长中因为我的疏忽与失职造成的不良的学习和消费习惯,固然弊端明显。这让她没能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因此整个中学时代过得艰难而憋屈。但也正是那些可以消解压力的购物行为,那些引人欲罢不能的“物欲”,让她不至于压力大到“躺平”或者抑郁,让她虽不能全力以赴的学习却也能做到坚持不放弃,让她有不错的财商和对未来蓬勃的期待,这些让她健康而有活力。这也足以让我欣慰和骄傲。
或许,教育也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因为成长不可逆,所以后悔没用;因为孩子有个性成长有规律,所以焦虑和强求更不可取。
用心生智慧,耐心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