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乡村教育中既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站在乡村学校教师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对于它的运用的复杂性看得更为真切。
在学生AI课程方面,AI为乡村孩子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原来因为师资不足、资源匮乏而难以开展的编程、人工智能启蒙等课程,如今可以通过云端平台、简易套件和国家支持项目走进每一间课堂。学生能够借助AI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弥补师资短板。然而,这把“剑”的另一面是数字鸿沟的加深。网络不稳定、设备短缺、家庭支持不足,使得部分学生难以持续接触和深入学习AI技术。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学生可能会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甚至用AI生成答案和作文,导致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教师的AI应用培训上,AI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专业发展机会。通过AI驱动的在线研修平台,乡村教师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获取适配本地学情的教学资源。AI还能辅助教师进行学情分析、作业批改,减轻部分重复性工作负担。但现实困境是,许多乡村教师,尤其是年长教师,对新技术存在畏难情绪,缺乏系统培训和持续指导。若培训流于形式,或工具设计复杂难用,AI不仅无法赋能,反而会成为新的负担。此外,过度依赖AI推荐的教学方案,也可能削弱教师基于真实课堂情境的教学判断力和创造力。
在AI写作方面,其双刃性尤为突出。学生使用AI写作工具,可以快速获得范文参考、润色语言,提升表达效率。教师也可借助AI生成教学设计、撰写总结报告,提高工作效率。但危险在于,如果缺乏引导,AI写作可能演变为“一键生成”,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情感空洞,失去童真与个性;教师的教育反思也可能变成模板拼凑,丧失真实感悟。写作本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一旦被AI代劳,教育的核心价值便被侵蚀。
因此,对乡村教育而言,AI不是简单的“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好”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技术可及;开展务实、持续的教师培训,提升信息素养与批判性使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程与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和教师将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唯有如此,这把双刃剑才能真正为乡村教育打开一条通往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技术之光温暖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