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女人们,也许应该叫妈妈们,她们大都已经有了一个或者两个孩子。
平日里并不能总是看见她们的身影,巷子里与邻里拉家常的奶奶堆儿里是看不到的,村头大树下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的爷爷堆儿里也是看不到的,偶尔有挎着菜篮子的妈妈们经过,也是急匆匆的。
村儿里的女人一年四季都不得闲。
北方的春天总是悄悄地来,从河里冰层融化的时候就悄悄地准备着了。当南风吹拂着柳枝,草色像纱裙一样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已是清明时节了。一夜春雨过后,山野上现出红润有泽的生机,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
再过些日子就是谷雨时节,早鸟就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召唤着妈妈们给出土的小麦施肥,给玉米放苗,将马铃薯播种在厚软的泥土里,在耕过的垄沟里撒下荞麦、燕麦等饱满的种子。
春天,得在田地里找村儿里的妈妈们,她们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田野上。
到了夏天,成熟的小麦映射出金色的光,笼罩着整个村庄,村儿里每一个孩子的梦也都是黄灿灿的,他们梦见自己追赶着飞舞成群的蚂蚱,在波涛汹涌的麦浪里冲锋向前。
村儿里的妈妈们早早起了床,掖好了孩子在梦里踢开的被子,提着篮子与磨得锃亮的镰刀走向田地。山的这一侧是小麦金色的波浪,山的那一侧是玉米绿色的波浪,整个山峦都成了荡漾的海。
夏天,得在这金与绿交织的山海间找村儿里的妈妈们,她们挥动镰刀的动作是整个夏天最美的舞姿。
收了小麦,来不及歇一歇,北方的秋就到了。
村儿里的妈妈们顾不及倚窗伤秋,更不会生出“望尽天涯路”的哀感,她们还沉浸在收获和忙碌的喜悦里。
枝头上挂满红彤彤的诱人的果子,泥土里埋藏着胖乎乎的马铃薯,玉米一不小心撑开了刚换上的金色的衣装。看着这一切,妈妈们的脚步又加快了。
秋天,得在粮仓里找村儿里的妈妈们,她们收获了春天种下去的希望,全都屯在了幸福的粮仓里。
当黄土高原上的第一缕寒风刮起,就没个停歇了。树枝的皮肤被风吹裂,山头的绿衣裙被风扯掉,寒风带来了冬天,大雪将村儿里的妈妈们堵在了屋子里。
这个时候妈妈们也一起扎堆儿了,各家都要说说这一年的收成,也盘算着翻过了年再种点什么。但妈妈们并不是在火炉旁闲聊打发时间,她们的手一直在忙着纳鞋底儿。
冬天,要在仔细缜密的针脚里找村儿里的妈妈们,一双精巧的手呵护着全家整个冬天的温暖。
对于小时候的我而言,过春节的时候能有一双崭新的棉鞋便是最好的礼物了。于是当妈妈们一边聊天一边纳鞋底儿的时候,我总会难得安静地在她们身边待一会儿。
妈妈们穿针引线的动作太神奇了,她们的手上戴着自己嫁妆里的铜制的顶指,先用锥子往鞋底儿上扎一个洞,再用大号的针将细长的麻绳穿引过过去。
在幼小的我看来,这是一项及其枯燥的工程,仿佛遥遥无期。但妈妈们不这样认为,她们的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重复着自己手中的动作。等我一觉睡醒,惊喜地发现鞋底儿上又多了两排线脚,便又觉得很快可以穿上新的鞋子了。
村儿里的妈妈们做鞋子之前总会有一个漫长的准备期。她们需要收集废弃的布料来做鞋底儿的素材,农闲的时候去趟集市买点上好的布料做鞋面儿。
而用来纳鞋底儿的细麻绳儿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麻绳儿需要捻得又光又细,不用上手就能感受到透着的一股韧劲儿,被穿引在鞋底儿里要久磨不烂。
奶奶们凭借着足够多的耐心和经验胜任了这一项工作。
在拉家常的奶奶堆儿里,经常能够听到捻子转悠的“吱呀”声,掀开上房的门帘一看,窗户边也总是能看到奶奶坐在火炕上,盘着腿捻麻绳儿的身影。
捻麻绳儿的工作也许在某一天就开始了,没有项目计划书,没有项目发布会,全凭着奶奶的一双手将植物的纤维捻成可供使用的细麻绳儿。
所有的准备工作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完成。当鸽子飞回笼子里,不再出去觅食的时候,奶奶就完成了捻麻绳儿的工作,将缠得紧凑泛着韧劲儿的麻绳儿线团郑重地交给儿媳妇,移交的过程也不需要任何言语。
婆婆是从儿媳妇的路上走过来的,儿媳妇也终将胜任捻麻绳儿的任务。
千百年来,这一团细麻绳儿,穿引在庄稼人穿着的千层鞋底里,也在无形中穿引着全家人的希望,连接着婆媳之间的微妙而神奇的关系。
如今二十年之后,村儿里的妈妈变成了奶奶,她们却没有接手奶奶捻麻绳儿的工作,因为年轻的妈妈们不再做千层鞋底了。
年幼的我已经长大,脚上的鞋子已经从千层底换成了各种各样的牌子。我从农村走到城市,实现了在摩天大楼里工作的愿望。
在工作中遇到种种困难,我有过迷茫,有过焦躁,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妈妈们纳鞋底儿的样子已经成了我人生最为宝贵的记忆,妈妈们坦然的神情,一针一个线脚,最终完成一双崭新的鞋子。
妈妈们纳鞋底儿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我,往后的岁月还很长,我也会一步一个脚印,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