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樊登读书会推荐的一本书,听第一遍之后就觉得很受启发,又接连听了两三次。春节前买了这本书,假期用三天读完,决定要做践行这个方法,即ACT——接纳承诺疗法,甚至想去考取这个咨询或师资资格。但的确这个和正念结合在一起的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操作,对于我这样一个心理学或正念,佛学爱好者来说是一剂良药。学而时习之,最近开始第二次学习,把学习笔记记录在案,是一个输出外化的过程。把这个方法作用在自己身上,应对自己身上的问题,每天花时间练习,本身是一件正向反馈的事情。
正如书籍的介绍所说:在承受压力、担心、痛苦或无成就感时,你是不是会假装一切都好?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你这样。压力、焦虑、沮丧、低自尊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几乎每个人都如困兽般挣扎着,但是当我们的生活水准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为什么还会这样……我们都陷入一个心理陷阱中: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会长期受苦。这是一本以正念为基础的方法,适合每个人阅读,可以减轻压力和担扰;克服恐惧、疑虑和不安;高效应对痛苦的想法和情绪;打破自我失败感 的行为模式;改善业绩获得成就感 ;建立满意关系;过上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听起来是不是很好?让我们带着疑问上路吧。
ACT由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创建,作者是ACT培训师路斯·哈里斯博士,翻译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授,博士后导师),邓竹箐(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心理咨询师)。以上都是ACT领域学习、培训、实践和推广的主要人物。
鲁迅言: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托尔斯泰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幸福不是单纯的快乐,不是感觉而是接纳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立足现实,不断自我觉察并在梦想价值的引导下承诺行动,从而过上充实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需要有一种生活的智慧,接纳各种痛苦体验而不回避或纠结,以一种不评价的智慧觉察、体验生活,朝着自己选择的价值方向努力进取,承诺行动。
人们过度追求幸福而痛苦,源于幸福并非人类的常态。好的生活和坏的生活都是生活,不同在于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及习性反应。幸福之难,是因人类远古基因尚未进化到足以适应现在的生活场景。
幸福有两种含义,一指感觉,一种愉快、高兴或满足的感觉。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这无法让人真正的满足。感觉的快乐无法持续,越是努力追求,越可能遭受焦虑和抑郁之苦。
另一含义是指一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行动时,朝自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方向生活时,当我们澄清立场并行动时,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充实和有意义,令人感到生命的活力。
生老病死等一切苦厄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无法逃脱。我们可以通过ACT去学习如何更好的应对,为他们创造空间,超越痛苦,创造有价值的生活。这个过程有三个部分:
1、了解自己如何制造并陷入幸福的陷阱;2、学习转化和痛苦想法、情绪之间的关系;3、将注意力投注于创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中。
第一部分 你如何设下幸福的陷阱
第1章 有关幸福的迷思
迷思之一:幸福是人生常态 用自己的里子与别人的面子比较,是种痛苦
迷思之二:不幸福是就缺陷 正常的思维过程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大脑的进化不足以适应现实的生活
迷思之三: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祛除消极情绪 看法和不良的习性反应带来痛苦,都是正常的
迷思之四:我们应该能够控制想法和情绪 他们自由来去,是大脑的自然反应,越是控制越会强化他们,对自我的苛责,无力感会加深,引发更多的消极情绪。
我们如何习得控制?是文化和传统对我们的要求,变强,更自信,寻求掌控的感觉,失控是不好的。我们无法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和自身想法及情绪进行的一切斗争。
这一章主要告诉我们追求幸福并不是一种必须的行为,越是寻找,越找不到。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情景,而不是一味的加以控制,反抗,压抑,挣扎,回避。所有的不快乐就是源于自己内在的冲突,越是不接受,不敢面对,就越是深陷入不能自拔的无限循环中。
第2章 恶性循环
我们觉得自己出了问题,比如生活了无生趣,酗酒,抑郁等等,而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有问题。比如对得不到的痛苦而感觉到的痛苦;害怕被人拒绝,就越是不感参加社交;越是酗酒,就越想通过喝酒来放松自己;越是身体不好,因为身体虚弱就越不愿意锻炼;越是关系紧张,就越是回避沉溺于工作。
这是人类固有的或战或逃的策略在起作用。战:对想法和情绪采取斗争或试图主宰;逃:通过逃离和躲藏摆脱那些令人不快的想法和情绪。
战:1、压抑:压抑或禁止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绪,推开或埋至心底;2、争辨:试图用理性反驳,对抗现实,激烈抗议事情不该这样,我不是不好;3、掌控:控制,让自己振作起来,不要抱怨。用积极的想法替代消极想法,强迫自己不开心的时候要开心;4、自我贬低:自嘲自己是个失败者,傻瓜,责备自己。
逃:1、躲藏和逃离:对引起不适的想法和情绪的场合,放弃活动或课程等;2、转移注意力:关注其他事物,转移不快的想法或情绪。抽烟,喝酒,吃东西,看电视;3、走神和自我麻痹:摆脱不快,酗酒,吸毒或嗜睡,发呆。
我们应该明白:适度控制;控制有效;不会妨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这三种情况是可以采用控制策略的。而有的时候,过度控制、控制无效、防碍价值时再采用,就会起来相反的作用。
无效的控制策略给我们设下了幸福的陷阱,付出沉重代价:1、耗费时间和精力,收效甚微;2、想要摆脱的情绪和想法仍然会回来,令人深感愚蠢和无力;3、控制在短期内减少不快的感觉,长期来看却会降低生活质量。
这种恶性循环心理学家称为经验性回避,是指试图去回避、改变、消除那些我们所抗拒的想法和情绪的倾向,即便这么做无益或损失惨重。需要花时间去列出那些回避、改变和初阶不快想法和情绪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如:吸毒、酗酒、抽烟、写作、阅读自助书籍、寻求心理医生、自我鞭策、拖延、倾诉、抗拒变化、推迟重大决策、投入到工作爱好或社交中、或者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
当列出这些控制策略之后,反问自己:
1、他在长期内有用吗;2、在时间、精力、金钱、健康和活力方面,我付出了那些代价;3、他是否有助于我过上一种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我们做事的动机是要摆脱不快想法和情绪,以及生活的匮乏感时,就会耗去做事情本身的喜悦和活力。
那么我们要如何逃离呢,第一步是要自我觉察。去留意那些我们回避、改变或清除不快想法及情绪所做的事情,觉察到自己正在使用控制策略,观察他们带来的结果。还可以记日记,或每天花几分钟反观。
这一章告诉我们,要找到幸福的陷阱。带来痛苦的恰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控制性策略。越是控制越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而做也很重要。要去觉察我们用了一些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是不是在刻意摆脱不快的想法和情绪,这种方法有用吗,他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反观自己。我学习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自己身上的问题,而只是知识上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这也构成了一种回避、抗拒的心理模式,要如何打破这个链条,这种恶性的循环方法,是这个方法要我们首先认识到的地方。我用的方法加重了这个过程,而不是减轻自己,要少量的运用思考的力量,而更多的在体验层面用力。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对自己施加控制时,一是要认识他,二是要找出是那种策略,三是放他走,不要用力。不断的反复练习,精进,培养与他们相处的力量。什么也不要做,呆在一起挺好的。
不要过度追求不分心,心无杂染,这本身不太可能。尽量避开染污,用好手机,用好自己的精神力量,慢慢心力强大了,也就能够专注了。
另,所谓中年危机,要重视他,但也不要太放在心上。不必刻意去做什么,想想可以不做什么。想法和情绪,他来了,走了,都是自然的,正常的。不管是喜欢的,贪爱的,还是忧伤的,厌恶的,把心放宽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然而然心理反应而已。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念起即觉,觉已无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