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分享芬兰教育现状的文章:世界上最可怕的差距,是教育上的差距,这将彻底影响我们下一代的未来,而教育中最大的差距,是我们的孩子还在上补习班,人家却决定彻底颠覆学校教育。
2016年11月14日, 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赫尔辛基的孩子们就不用再上单独的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地理课等等等等; 他们的课程将是类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如何在咖啡馆进行日常工作”这样贴近现实,更有助于理解这个世界运作规律的主题式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应试教育一直处于反思中,莫不如说一直在被改革中,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修补,体制上的问题没有丝毫的休整,修改的那些细枝末节一直也还是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
全才鄙视专才,专才鄙视只看不练的,只看不练鄙视乱七八糟看的,看书的鄙视刷朋友圈的,刷朋友圈的鄙视看直播的?一条自我成长修炼者的鄙视链就是这样练就的——古典
看到芬兰提出的这个场景主题教学很欣喜,我在回想我是如何带喜宝的,想来想去似乎也歪打正着。在传统教学中,无论幼儿园还是学校自然是分科教学,术业有专攻嘛,又通又专的才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文科的教学模式,比如历史,是不是从小开始读起,几千年的历史就靠书本积累才能获得一个宏观的认识呢,问题是书读完之后的思考和他是否能应用到生活当中作为教育这一环节,我们是否认真想过?有了互联网一切很多都颠覆了,唯独教育我们还沉浸在数百年如一日,打破传统何以难?为什么明明知道学校里教学模式是错的,明明读了近20年书,回到社会才发现学习与工作是相脱节的,我们好像默认很久了并认为现在的教育是“天经地义”就应该这样。当然啦,泛泛的空谈谁也会讲,盲目的抱怨也是无济于事的。那就谈谈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吧!
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进步中,知识更新的迭代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一要给知识分分类,二要讲究个方法了。知识组合也好场景教学也罢,究其现象我们终究要引导孩子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最自然的问题是问“为什么”5W。
如果以孩子的认知为前提而不是给他灌输,是不是这样更好?比如以一个喜宝喜欢的DK历史这个主题为例,一般情况我们多数是会给孩子让孩子看为主,然后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下故事的情节或者就孩子的提问做一个解答。不过除了讲故事这个传统做法我想分享一个我与喜宝的互动学习是怎么做的:
1. 多数情况也是孩子先拿起书来看,他需要了解一下内容是什么,尽管文字不熟悉,按图索骥去发现自己想知道的还是可以达到的,当他在看的时候我也会脑索一下他看的那段历史,一会儿互动起来我对地图呀里面的故事都有哪些启发性的东东做一个准备;
2. 喜宝读到了一个阶段邀请我加入他的学习中,我乐得其所呀赶紧表示兴趣浓厚,开始了互动教学相长过程,孩子多数是很喜欢当老师的,因为他们在幼儿园都很崇拜自己的老师嘛。于是我们的自由讨论就此拉开序幕,喜宝开心的给我复述着他看到的,当不懂的时候就会发问:“妈妈,这段历史如何如何?”嗯?我就沿着他的思路回答他的问题,一个问题下来,他从时间到地点、这段历史发生的起因等等,边回答我会对他讲,有的我也不懂呀,我们要不要去查查相关字典和书籍作为参考呢?
3.于是,我们边读书,喜宝边手绘一些计划,他因为四岁还不会写很多字,于是他的“思维导图”里就有各种的形状,图标、图像、英文字母和各种好玩的图画呈现出来,我很开心的欣赏着他的杰作,这个读书分享的过程其实我没有占主导的地位一直都是乐在其中,孩子备受鼓舞,完成一份读书分享,小小的读书报告也同步完成啦。他自己颇有自豪感!我们经常这样头脑风暴的读书,玩游戏。今天看到了芬兰的通知,咦Maybe这就叫做“现象教学法”。
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对知识能力的一个迁移,我们很容易关注到新事物的价值,求外多于求内,在自生长的过程中往往忽略我们当前拥有的价值,当我们学会组合思维,用好自己的能力,迁移从现有的价值观里拆分出来最有价值的那部分,然后带到新的领域里继续增值。在一个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转化同样也可以用到其他领域,因为解决问题的技能正如知识一样是可以相通的。当我与孩子读完书,我去和他做复盘的时候,我会给喜宝讲,妈妈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当年读书的时候写论文也是要如是一步步去做,去索引,很多貌似很专业的词汇我也偶尔告诉他,他可以用他能理解的同义词转化出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俩心有戚戚焉,这时我们会相视一笑,我会鼓励他说:你很好学!
我一直认为教育就是还原孩子的本心,让他随着天性自由成长,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一个个体都有无穷的潜能可以发挥,就看我们做家长的如何触类旁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