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议和的消息也让整个南宋群情激奋,很多人上奏表示不满,最有代表性的是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他发表文章几乎在斥骂宋高宗,并要求处斩秦桧,被宋高宗贬到昭州,惩一儆百,这对于言事官来讲,已经是不能再重的处置了。最后,宋金双方于绍兴八年底议和,南宋向金朝称臣,行跪拜礼,宋高宗以为宋钦宗守丧为由,命秦桧代之行跪拜之礼。双方议和后,北方的抗金义军进行了更加活跃的抗金活动,随时等候岳家军的第四次北伐。
绍兴九年七八月间,金朝主战派右副元帅完颜兀术发动政变,并派兵迅速占领河南各州县。这个消息早就被宋朝的使臣王伦知道,并密奏了宋高宗,但是宋高宗却无动于衷。既然金朝反悔,再一次攻打南宋,那么主张乞和的秦桧本应该第一个被处置,但是秦桧却未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大家知道是何原因吗?这是因为秦桧当权之后,其提拔的党羽已经遍布整个朝廷,所以,他已经不必担心被自下而上的弹劾了。而宋高宗本来就和秦桧是一丘之貉,宋高宗也不会因此罢免秦桧。更让人吃惊的是,秦桧再得知金朝大举进攻之后,立刻变了口风,表面上从主降派转变为主战派,实际上仍是将主和政策贯彻始终,让人痛恨不已。
随着金朝的再一次大举进攻,宋军也进行了大举的反抗。宋军主要分了东、西、中三个战场,其中中部战场由岳家军把守,这也是抗金的主战场。岳飞统率十万大军,分奇兵、正兵和守兵三个部分,抗击金军。为了稳住局面,岳飞再此上书请求宋高宗,宋高宗迫于形势不敢拒绝岳飞,又不想立储,只能将岳飞的从一品开府仪晋升为正一品的少保,用来应付岳飞。岳飞垦辞,但他不是假装谦让,而是从心理将功名看淡,并已经做好了功成后身退的准备。
宋高宗虽然仪仗岳飞,但内心却不信任岳飞,他下令岳家军进兵只能到光州和蔡州。当时,朝廷司农少卿李若虚前往岳家军传旨,告诉岳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岳飞断然不从,据理力争,李若虚被岳飞的凛然大义感召,依然承担了"矫诏之罪",支持岳飞进一步北伐,岳家军的第四次北伐正式开始。
岳家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接连攻破了郾城和颍昌,给金军以重创。最后,完颜兀术给出的评价,说明了岳家军强大的战斗力,他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个评价在宋朝的民众中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北方抗金义士的响应,他们联合岳家军一同抗金,并在朱仙镇给金军以沉痛打击,让整个金朝惶恐万分,一筹莫展。
正当岳飞第四次北伐激战正酣之时,朝廷却来了诏书。宋朝时的通信并不发达,只能靠战马传递,最快的是黄帝的诏书,也就一日500宋里,但实际上根本达不到这个距离。即使这样,宋高宗仍然对在外征战的大将实施遥控,让他们很难有自主的权利。岳飞在李若虚的矫诏帮助下,攻占了蔡州和怀宁府,这时宋高宗发出诏书,要求岳飞终止北伐,班师回朝。这里面大家可能有疑问,既然已经胜了,为何不继续北伐,收复失地?这是因为宋高宗对战争的策略出现偏差,他即怕全胜,又怕全败。胜了的话,他害怕武将功高盖主;败了的话,则害怕国破人亡,所以,在取得一点胜利后,就保守回防。这让岳飞很气愤,他接连上书劝说宋高宗继续北伐,得到的回复却是十二道班师诏,最后不得不班师回朝。
岳飞回朝后,金军本来想撤回黄河以北,却因岳飞的撤兵,重新攻占河南。虽然这次军遭到了北方抗金义士的顽强抵抗,但最后仍然因为缺少政府军的支持而败退。这时已经回到鄂州的岳飞又被派往淮西进行支援,结果宋军先胜后败,张俊将责任全部推给岳飞。宋高宗早就想剥夺武将特别是岳飞的兵权,奈何战事一直存在,找不到合适的时机。随着淮西战事的结束,宋高宗借机解除了岳飞等人的兵权,这也是宋朝历史上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岳飞十年的抗金之战废于一旦。
经过几次大战之后,金朝也知道南宋的战力很强,而决意讲和。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讲和的条件之一,是要将岳飞杀害。完颜兀术声称,岳飞想要攻打北方,破坏和平。而且岳飞杀害了自己的女婿,所以,必须将他杀害才能讲和。这也正好中了秦桧的下怀,而宋高宗也在秦桧的怂恿下,不顾太祖不杀大臣的秘密誓约规定,准备杀害岳飞。
在杀岳飞之前,秦桧先设计准备杀害韩世忠,因为对于他来讲,韩世忠、岳飞、张浚都是他的心头大患和政敌。他找来了胡世忠曾经的手下,现淮东总领胡纺,让他诬告韩世忠手下耿著叛国,然后在通过耿著牵连韩世忠。韩世忠拼命赵宋高宗进行自辩。后来,在宋高宗的授意下,只处罚了耿著,没有株连韩世忠,韩世忠虽被夺了兵权,韩家军也被瓦解,但是好在也算是平稳落地。
这时的岳飞,正在和张浚一同视察前线,在经历了韩世忠的事件之后,就决定辞官回乡。这时候,秦桧的党羽对岳飞进行弹劾,罢免他的官职,这也只是对付岳飞的第二步。秦桧这时故技重施,把对待韩世忠的方法用在了岳飞身上。
岳飞的大将,张宪的手下有一副统治,名叫王俊。他曾经受过张宪的制裁,于是对张宪怀恨在心。于是,秦桧又如法炮制,让王俊诬告张宪与岳飞密谋,准备造反。为什么是诬告?因为王俊声称张宪把自己谋反的计划告诉他,他坚决不从。任何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等大事就算是有,也不可能让自己的仇人知道。于是,岳飞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并被告知到临安赴命。
岳飞当时已经知道了王俊诬告的事,家人和一些好友也告诉他不要前往,但是岳飞认为韩世忠也出现了类似的事,却能自保,他相信自己也会安然无恙。而此时,秦桧已经拘捕了张宪和岳雲,又派心腹杨沂中去拘捕岳飞。当岳飞被逮到高宗特设的诏狱后,看到了张宪和岳雲被打的体无完肤后,才知道自己已经从大军统帅变成了阶下囚。参加审理的两位主审是何铸和周三畏,其中何铸曾参与了之前的弹劾岳飞的行动。但在对岳飞进行审讯的过程中,被岳飞的气节所感动,后看到岳飞背后深刺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之后,幡然醒悟,并向秦桧力辩岳飞的无辜。秦桧无以为答,只能说是上面之义,同时将主审换为自己的死党万俟高。
万俟高是一个十分狠毒的人,又受到过岳飞的鄙视,因此一直怀恨在心。加上他对秦桧是趋炎附势,于是对岳飞进行了两个半月的刑罚折磨,逼迫岳飞进行自诬,岳飞至死不从,最后以绝食进行反抗。在岳飞入狱的过程中,看管他的狱卒崇拜岳飞,对他给予尽可能的照顾。而一些端人正士,也不顾宋高宗和秦桧的专制淫威,为岳飞进行发声,并设法营救,其中也包括曾经差点被陷害的胡世忠。但是,秦桧和万俟高根本不理会,他们也不会放弃这个置岳飞于死地制裁,便对张宪怀恨在心。于是,秦桧又如法炮制,让王俊诬告张宪与岳飞密谋,准备造反。为什么是诬告?因为王俊声称张宪把自己谋反的计划告诉他,他坚决不从。任何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等大事就算是有,也不可能让自己的仇人知道。于是,岳飞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并被告知到临安赴命。
岳飞当时当岳飞被逮到高宗特设的诏狱后,看到了张宪和岳雲被打的体无完肤后,才知道自己已经从大军统帅变成了阶下囚。参加审理的两位主审是何铸和周三畏,其中何铸曾参与了之前的弹劾岳飞的行动。但在对岳飞进行审讯的过程中,被岳飞的气节所感动,后看到岳飞背后深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之后,幡然醒悟,并向秦桧力辩岳飞的无辜。秦桧无以为答,只能说是上面之义,同时将主审换为自己的死党万俟高。
万俟高是一个十分狠毒的人,又受到过岳飞的鄙视,因此一直怀恨在心。加上他对秦桧是趋炎附势,于是对岳飞进行了两个半月的刑罚折磨,逼迫岳飞进行自诬,岳飞自死不从,最后以绝食进行反抗。在岳飞入狱的过程中,看管他的狱卒崇拜岳飞,对他给予尽可能的照顾。而一些端人正士,也不顾宋高宗和秦桧的专制淫威,为岳飞进行发声,并设法营救,其中也包括曾经差点被陷害的胡世忠。但是,秦桧和万俟高根本不理会,他们也不会放弃这个置岳飞于死地被岳飞处斩,的大好机会,于是便强行了给岳飞安了三个莫须有的罪名。一是策动谋反;二是淮西之战中贻误战机;三是缺乏德性修养。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 日 ), 岳飞在狱中经过三个多月的折磨后,被赐自行了断,其部下张宪处绞刑,其子岳雲处徒刑,一代爱国将领就此陨落,享年39岁。
岳飞最后说是被赐死,其实是被"拉胁"而死。什么是拉胁?书里面说就是猛烈击打胸胁(大约是腋下到腰的部分)而死。本来岳飞的尸体会被草草掩埋,但是一个叫隗顺的狱卒对岳飞非常敬重,将尸体背到临安城西门的钱塘门,偷偷埋葬于九曲丛祠附近北山山麓的平地上,并在坟前种了两棵橘树作为标记。
岳飞死后,岳飞和张宪的家属也被流放到了岭南和福建,岳飞的很多同僚也受到了株连,含冤入狱。更让人气愤的是,只是因为对岳飞的痛恨,尽然将岳州改名为存州,岳阳军改为华容军,这在宋朝以前绝无仅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高宗之后的君主和南宋的民众对岳飞的歌颂和缅怀。到了宋孝宗之后,虽然没有给岳飞平反,但是对于岳飞的后代还是给予了赦免。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宋理宗将岳飞改谥为"忠武",但是碍于宋高宗的
而宋朝的老百姓更是对岳飞念念不忘,鄂州城内的旌忠坊特别为岳飞设立忠烈庙,岳霖途经赣州,即有"父老帅其弟子来迎",个个泪流满面;他到鄂州后,鄂州军民闻讯后"设香案,具酒牢,哭而迎";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一个老妇人,他的丈夫和儿子、女婿都因"不善为人",但他仍对这位正直严明的故帅深致悼念。
书中曾提到,秦桧曾经让史官写史时串改历史,但是我想说,民意无法串改,真相无法串改,真正的爱国精神无法串改,历史永远无法忘记,人民也永远无法忘记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