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不一样的上坟。有的人,会坐在坟前,真正地陪着喝几杯。眼里泛着泪花,嘴里说着自己这一年的酸甜苦辣,也许还夹杂着对逝者的思念。直到夜幕降临,才收拾好祭品,醉意蹒跚地返回自己的家。
为了把日子过好,每天都在不停地向前奔跑。可是跑着跑着,却忽然发现,有些东西跑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每到年关岁末,总会听到父母感叹没有了年味。以前我会一笑了之,或者说上一句:时代在进步嘛!
可是为什么,我也有了这样的感叹呢?
祭祖的形式
说起祭祖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全国各地风俗差异也很大,就算是在老周的家乡山东,也是各不相同。
因此老周只能拿出自己的记忆与友友分享了。
祭祖的时间点有很多,如清明,中元节,农历十月初一,当然也少不了春节祭祖。
老周经历的春节祭祖,就有两种形式,上坟和设家堂。在小时候,大多数人家都是设家堂。设家堂的意思,我理解就是请祖先们到家里来一起过个团圆年。
让祖先们知道,家里的日子过得不错,也希望祖先们的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
相比之下,去上坟的就会显得有点寒酸。为了面子,也要尽可能设家堂。
设家堂,其实也很简单。先把家里的八仙桌,或者方桌收拾好,摆好碗筷杯碟,与日常酒席无异。差别有两处。第一,要在桌子的上位正中摆放一个牌位,通常写着周氏先祖之灵位。每次都是三叔用毛笔来写。第二,那就是香炉了。酒菜摆好之后,家里的大人会点燃三支香,在大门口面相家族坟地的方向,鞠躬拜三拜,口中低声呼唤,爹,娘,爷爷,奶奶,老祖先们来家过年了!然后双手举着香回到堂屋,把香插在饭桌的香炉里。这就算请到家了。
至于上坟,也有不少讲究。一般要挑着一担食盒,里边放上水饺两碗,青菜,肉,甜点,水果,茶,酒,香,纸钱等等。到了坟地,要先清理一下坟前的案石。有的坟头本来就没有案石,只能在坟前的土地上摆放酒菜了。先点燃一把香,分别在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坟前插上。这就算是他们开始就餐了。
这时候,上分的人们就开始闲聊天了。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那就是进行一次家族发展史教育。长辈们会跟我们小一辈说说这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奇闻异事。
一柱香燃尽的时候,祖先们就餐也就结束了。这时,把提前准备好的纸钱,在每个坟前烧化。烧纸的长辈自然也会口里念念有词,你们缺钱了尽管说,别不舍得花等等。
纸钱烧完后,所有上坟的人排成几排,一起跪倒磕头。然后收拾酒菜返回。上坟也就结束了。
也有不一样的上坟。有的人,会坐在坟前,真正地陪着喝几杯。眼里泛着泪花,嘴里说着自己这一年的酸甜苦辣,也许还夹杂着对逝者的思念。直到夜幕降临,才收拾好祭品,醉意蹒跚地返回自己的家。
祭祖的人
谁去祭祖,其实也是有规定的。
如果设家堂,请祖先的人,一定是家里的当家人,而且一定是男人。
当祖先们被请到家堂后,家里的所有人都要跪拜磕头。
如果叔伯兄弟家也设了家堂,那在除夕的晚上,也要去跪拜磕头。这时去磕头的只是家里的男丁了。女人和女孩不需要去。
去别人家磕完头,他们自然也会来回拜。这样一来,在除夕的晚上,七八点的时候,街上的人络绎不绝,都是前去磕头的人,和磕完头回家的人。
来家里磕头的基本上都是本家族的人,很少有外姓人来。当然也会有些例外。比如上门女婿家里的家堂,供奉的是妻家的祖先,不但有妻家堂兄弟子侄来拜,男人本家的兄弟晚辈也会来跪拜。
一个家族人丁的兴衰,这一晚上就能看出来。可惜,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衡量起来也就没那么准确了。
变得敷衍的祭祖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城里居住,除夕设家堂的家庭也就也来越少了。老周跟父母搬到城里以后,家堂也就成了历史。
祭祖也就只能变成上坟了。每年除夕一早就开车往回赶,带齐应用之物,直奔家坟。一柱香之后,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回城里。也不再有空去伯伯叔叔家拜他们家的家堂。
祭祖似乎变得有些敷衍了,又的确是无奈之举。我们似乎真的回不去了,风俗不管好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女儿陪我一起去上坟,但是她似乎对祖先、家族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若干年后,当我也躺在祖先们身边时,不知是否能够享受到来自后代的香火供奉。也许后人有他们的怀念形式,至于上坟和家堂,只是个故事而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