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铺,是旧中国特有的一道景致。也可以说是旧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心。
书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态,它不是出版社,不是新华书店,也不是图书馆。一定要对比的话,多少有一点如今“诚品书店”的感觉,但还是不尽相同。但确是一处很文艺的地方,也是文人的最爱。
中国从前的书铺,与现在的出版社不同,书铺并不替人出版书,都是作者自己出版,或友人代为出版付梓,很多是死后,由后人代为集结出版。
因为出版新书较少,所以书铺中,卖的多半是旧书,因此又名曰旧书铺。
所有书籍,大多数是从家道败落的旧主手中收购进来的;旧主卖书,大致都是许多种一次出卖,不容挑选,想买就得都买,所谓一拨是也。但这一拨书中,有些品种买回来很快就可以卖出去,可也有许多种类,可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卖不出去,只好暂存在书铺,年月稍久,便存下很多。所以一个大书铺,尤其是老北平城的,比一个图书馆存书还多,大的书铺,两三个三合院那么大,甚至都可以摆满。
明清几百年的时间里,旧书铺之于社会,也就等于一个图书馆,有些地方,比公立图书馆还好。所以说它可以算是文化传播的中心。
设想,时光回转到故都北京,一个夏日的午后,信步来到一间旧书铺,一两间屋子,摆着十张八张桌子,像客厅的茶座,又像饭馆中的饭座。随便走入其中,轻轻地坐在角落的一方桌案后,这时,有几个书铺的徒弟在旁边伺候,帮你点好烟,沏上一壶香片茶,顿觉暑热全消。
想看什么书,告诉徒弟,他便可以取来,如要参考版本,他可以把此书之不同版本,全数取来,供你査对。这在图书馆中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如果客人想看的书铺子里没有,他立刻便可以由别的书铺,代客人借来,看完他再送回,全是免费服务。如果客人想吃点心,自己出钱,他可以代买,赶上刚好没带钱,他可垫付,如是熟客,掌柜还能花钱请客,这更是图书馆不能做到的,倒与今天喝咖啡的新派书店有些类似,但现在的书店主打的是时尚,也少了旧书铺的一份亲和力与闲情,和旧书里的乐趣。
如果,与书铺掌柜相熟的的文人不能出门,想看什么书,捎个信,他便可以给你送到。如果他没有,他还可以外借,这些书借到家中,看完后即行买下当然好,不买也无妨。我的祖上在北京,便常常因为作文章,家中参考书不够,便向书铺去借,因为与二酉斋、经香阁、翰文斋等等书铺都很熟,届时便给送来,每次多至十部八部,他也不会抱怨,给他介绍一家新的文人,他也欢迎,也是一样伺候,看了书不买,毫无关系,他的想法是既然是看书,则总会有买的时候,或者给介绍一笔生意,也就够了。这其实是很好的圈层商业文化,不浮躁,不恶性推销,还拓展了客户。
晚清名臣张之洞常说,读书人应该多往书铺里去,至少于目录之学是有绝大益处的。书铺中不但书多,而书铺掌柜的,对于目录学,都是很有研究的,如老北京琉璃厂路南,翰文斋之老掌柜的,人称韩先生,或曰老韩,目录学便很精湛,与当时著名的文人大臣如王懿荣等都常交流目录学。从前张之洞、王懿荣、潘祖荫(都是晚清文人大臣)作京官时,都是常到书铺去看书的。旧社会的生活是很单调的,没有如今这么多娱乐点,有很多翰林院的大臣,出了院,就立刻钻到到书铺去,一来是去看书,二则像个小会所一样,与许多朋友谈天说地,借以研究学问,比坐在家里看书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