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三年前在坝上沙龙中海子说过:在发生冲突时,没有谁有理,前者重因、后者重果。
昨天晚上陪儿子“下班”到家已经是21:50,卧室传来了灯光,我知道是我去接儿子时没有关台灯就走了。儿子立马冲进卧室,不知道干了什么出来了!地板留下了一串大大的,颜色很深的脚印。
我说:儿子,你看地板上的脚印,走廊在粉刷墙面,全是白灰!
儿子:我要快点进卧室去关灯!
听到儿子说这句话我心里一颤,原来他是去关灯,自己还是下意识的争辩我是对的:妈妈走时特意没关卧室台灯!
两人再也无语。
今早起来,我擦地,看着那些脚印,海子的这句话在我耳边响起:前者重因,后者重果。
前者(儿子)的因是:快点进屋把灯关了,这样浪费电,所以没脱鞋。
后者(我)看到的果:地板上全是大脚印,好脏呀,妈妈擦好费力。
是的,哪有什么对错?儿子行为有他的“因”,我看重的是地板脏了的“果”,儿子关注不要浪费,我关注我要费劲擦地板!
和儿子分享了我的思想过程后,儿子抿嘴一笑,妈妈,你要有高度,不要总惦记自己那点小事!我也笑了,是的,心中也释怀,否则就会给儿子套上个:不知道尊重妈妈的劳动成果,不知道保护家里的卫生……云云等等
现在我跟儿子讲“你要怎么做”的时候已经很少了,我更多的会分享妈妈“是怎么做的,妈妈看到了什么,妈妈是怎么想的”,也允许你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