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
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立秋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阴阳之气由夏长转为秋收,由浮转为降,人体气血亦同,要开始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了。
立秋是收的开始,万物收敛阳气,叶落归根,转化为春生夏长的成果。
秋收,是阳气由外放转为——内在蓄养的过程。
秋天要睡好觉,每晚的睡眠,其实就是收阳气,是一个小归根。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
“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一丝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侯寒蝉鸣”,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感阴而鸣。是因蝉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
三伏天是生湿第一季。过一个夏天,身体如果受“湿”所害,会产生很多废水。
那些身体利用不了的水,黑化的水,如果没能及时排出去,它就会在体内乱窜作妖,窜到腿上会水肿,窜到皮肤上会长湿疹,窜到头上会头晕……
秋天的前半部分湿气还比较重,尤其是南方地区湿热交加。
所以立秋——处暑这段时间是清废水补脾胃的最佳时期。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
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