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值得提倡的道德风尚。人的本质是爱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由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构成的。
乐于助人,就是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随时准备从道义上去支持他人,从行动上关心帮助他人。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对方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便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了字。
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助人为乐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行为体现,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会怎样对你。所以,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首先要帮助别人。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巴布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
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路过这里。
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用马帮助巴布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巴布拿出一沓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巴布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几年后的一天,巴布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救了他。
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巴布曾说过无数次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巴布的胸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社会交往程度越密切,越是离不开人们的互相帮助。
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种子,是发展孩子的健康心理,培养开朗、宽厚、善良性格的重要基础。
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主动去帮助别人,这个过程既可以让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又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成为受欢迎的人,这将大大增加孩子的信心,使其更乐意与人交往。
因此,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随时随地都处于被照顾的地位,很少有机会去关心、照顾别人,甚至很少想到别人,只知“自我”,根本不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所以,妈妈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今后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生活中,妈妈要让孩子明白,“助人为乐”这四个字蕴含着人世间最美的意义。
“助人”为什么会快乐呢?
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
由于你的帮助和付出,使别人的困难得到解决,把别人的不方便变成了方便,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当孩子懂得这些道理之后,自然就会主动帮助别人。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