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权威变成思维的牢笼:读《影响力》第五章有感

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著作《影响力》里揭露了一个扎心的现实:哪怕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做出丧失理智的事。

书里提到的 “护士执行错误医嘱” 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医生开了 “给肛门点耳用药水” 的荒唐医嘱,护士明明觉得不对劲,却因为 “医生是权威”,还是照做了。

这像极了我刚入职时的经历:领导让我把一份明显有数据错误的报告提交给客户,我盯着错误处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点了 “发送”—— 理由很简单:“领导经验比我丰富,肯定有他的道理。”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依赖权威?

书里的 “社会化理论” 给了答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 “听长辈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这种服从慢慢内化成了习惯。

久而久之,我们默认 “权威的话就是对的”,哪怕它明显违背常识。

但权威的危险之处,正在于 “盲目服从”。

书里提到一个案例:二战期间,很多士兵执行暴行,理由竟是 “我只是在服从命令”。这让我想起去年看到的新闻:一位老人被 “假专家” 骗走养老钱,买了 “包治百病” 的保健品,家人劝阻时,老人却说 “人家是‘研究院主任’,比你们懂”。当权威和欺骗绑定,后果往往难以挽回。

作者说:“权威的价值,在于它的‘正当性’—— 基于知识、经验和公共利益,而非头衔或权力。”

就像疫情期间,我们愿意听钟南山院士的建议,是因为他有几十年的呼吸病研究经验,说的每句话都有数据支撑;而那些 “假专家”,只会靠头衔和话术忽悠人。

现在我面对权威时,会多一层思考:他的 “权威” 是来自真才实学,还是表面符号?他的建议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好处?

真正的理性,不是否定权威,而是不把权威当成 “免思考通行证”。就像书里最后说的:“社会需要权威来维持秩序,但更需要有独立思考的人来让权威保持‘正当性’。”

别让 “听话” 变成思维的惯性,也别让权威变成不敢质疑的牢笼 —— 这才是对权威最好的尊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