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倾向于对成功者锦上添花,对失败者落井下石。人们在群体中常常不追求真相,而是随波逐流。真正相信你的人无需证明,不相信的人即使证明也无用。人们要自爱,不要被他人定义。
文聪老师在21期女性成长课说,这个世界的群体,他们只喜欢做两件事儿,就是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比如一个人好的时候,大家追捧都觉得好的不得了,当你发现这个人不好的时候你要不踩上一脚的话就觉得跟不上时代。赶不上时髦。就是群体效应。真正相信你的人是不需要你证明的。不相信你的人你就证明了又怎么样,你开膛破肚的向他去证明也没有用,因为他不需要真相。他只想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你在这个世界上你谁都不要去证明。没有人追求真相你证明啥呀?
我们每个人可能也或多或少的都参与过一些这种群体的狂欢。你在参与的时候,你有功夫或者说有耐心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吗?可能都是着急的开始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自己上班的时候,王某某问昨天15点30的药物,为啥第二天上午才送,我说人家门诊说了,15点以后的都是第二天送,王某某说了一大堆对她自己有利的证据,我当时很安静的说了一句,我错了,没有据理力争。没有非黑即白,因为我知道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她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想相信的。
房琪在浪姐以后的形象坍塌了,全网粉丝一下掉了好几百万。这个时候谁要不说她矫情,都感觉跟不上时髦了。谁都得踩几句,要不说上两句的话,都感觉自己怎么都没跟上这个时髦。谁都想去说几句,但是她好的时候也真的没那么好,糟的时候也没那么糟。好的时候,全网两千多万粉丝,才女。励志女,从一个三本院校毕业,能够做自媒体做的那么好,拍那么好,旅游纪录片,然后又配音又自己写文案,在这个真人秀节目上情商低了,透露出一种没文化,所以其实说实话,好的时候也没那么好,糟的时候也没那么糟,就是群体效应。在这种这个状态之下,我们还想向别人证明自己,你证明啥,真相是什么?
其实认清楚这些事情的真相和人性的真相,反倒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活得更自在一些,因为对别人没有那么高的期待了。人性不过如此,你期待啥呀?有时候痛苦就是因为你的期待太高。就是比如我工作上如果凭先进,概率不高。可能我的着力点也不在这儿,只是把工作当成了人生的一个谋生的手段。我不得不来干这项工作。也可能我成长的历程,就是太顺了,家里人对我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女孩吧,有个工作就行了,回想我在学习的这个历程当中,也不是特别的拔尖儿,但是也不是特别的差,已经形成了自动化模式了,干什么,也不挑尖儿,我也不落后。那我走到单位也是这种状态。我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那一类人。可能从上学时候就是这种状态,已经形成习惯了,因为就不自觉的按照这个设计,就自动自发的往前走。就是说,工作上一旦我遇见了不喜欢的事,很容易就是把我的士气往下落,比如我想工作好一点,或者我想工作有激情一点,我想怎么样,但是现状呢,做不到,有点纠结,就是内耗我了,知道到做到这是有距离的,我只是想了想而已。也就是可想那种变优秀,还不想付出太多,就是一直在消耗我自己。
这个事儿和我对其它的事情的处理方式其实很相似,我不能在一件事儿上,我什么都要,我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既要又要还要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因为那是一个完美的状态,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
工作一般本身其实没对错,关键是自己能不能和这种状态和解。现在我接受了,把工作一般当成了安稳的底色,在上面画自己喜欢的生活比如下班了陪家人,自己听课看书,反而活得轻松;但以前就是内耗,是总把“不拔尖”当成自己不够好的证据,反复纠结“为什么别人能发光我不能”,越对比越焦虑。 其实内耗的核心往往可能是期待被领导夸、被同事羡慕,或者期待自己活成“优秀模板”。但职场哪有那么多“必须拔尖”的标准呀?就像植物有开花的,有长叶的,开花的惊艳,长叶的也能枝繁叶茂。
后来学习以后,我选择了做一个普通人,不拔尖,普通人就过普通人的生活,对荣誉奖励也就不那么在意了,也就没有痛苦了,对人心也没有太美化了,对别人期待也没有那么高了,所以当明白了这些之后心里的落差就小了,也没那么痛苦了。我接纳了自己,接纳的时候最有力量。
感谢文聪老师精彩课程,感谢刘伟老师精彩文章的分享,写的是真好,感谢同事因为临时有事我及时调班给予她的帮助,感谢努力的自己,感谢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