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瓜是个努力上进的好同学。
每天早上六点,叫醒她的不是梦想,而是昨晚未完成的作业。
放学一回到家,她就自动隐身于墙角的书桌一隅。
喊她吃饭,都要千呼万唤才肯出面。吃饭时全程黑脸,没有任何想跟身边的人类交流的欲望。
叫她帮忙做点事,她会用充满愤怒的尖叫表示抗议,好像被踩痛了尾巴的小野猫。
每天晚上十一、二点,她在灯下苦读的背影还会在地上拉得很长很长。
每到周末,她都没时间出门。
小麻瓜想要分享快乐的心情,屁颠屁颠跑进去,总是哇哇大哭被赶出来。
学爸学妈每次赶她上床睡觉,她都觉得这是最明目张胆的犯罪,因为干涉了她的人身自由。
她气鼓鼓说,她们班同学都比她睡得晚起得早。
长时间的早起晚睡,她的成绩始终未见起色。因为她一直疲于应付老师没完没了的作业。
看她学得这么累,学爸学妈问她,就不能找找学习方法吗。
什么高考状元学习秘籍,什么名校老师独门绝技……我们可是一直在给她搜罗啊。
大麻瓜一声吼,这世上哪有什么方法,只有老师的作业要求。
学爸学妈沉默了。作为过来人,怎么会不知道应试教育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学校只是比谁的分数高的地方,那么比惨、比累不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吗?
即使现在,所有的科目都是灌输知识,没有一门科目是在认识大脑、学习方法的。
知识是会随着时间折旧的,而大脑才是人这一辈子学习、成长、泡妞、结婚、竞争、奋斗都离不开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了解大脑的构造,不了解大脑的特点,不了解大脑的运行规律,怎么能让工具为学习服务?
这些道理谁都懂。但用在教育上,怎么就一直在舍本逐末呢?
也许是能量吸引法则产生了作用,一直在为大麻瓜被动学习苦恼的学爸无意中发现同事手里有那么一本书。
它叫《思维导图使用手册》。
很难想象,作为开发大脑潜能的最基础的工具——《思维导图使用手册》——已经问世40余年,很多人依然对其所知不多。
由于学爸工作上琐碎的事情太多,看完这本书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接下来,会重点整理其中的一些实用技巧进行分享。
1、
《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的诞生,源自作者东尼·博赞在大学期间发现的学习痛点:世界上居然没有一本介绍如何使用大脑的书。
书中的内容拍成了BBC纪录片,其后还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习书,如《思维导图宝典》、《博赞记忆术》、《博赞速读书》。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认识你的大脑
·驾驭你的脑力
·杰出头脑的基本“思维工具”
快速阅读技巧实际上是第三部分的一部分内容。那为什么要先学习快速阅读技巧呢?
思维导图可以说是模拟大脑神经元组织而开发的学习方法,所以书中先介绍大脑情况及思维导图的原理、创作方法。
但对读者来说,先掌握阅读技巧可以更好地为阅读任何一本书做好准备。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知识分享、观念输出都驶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如果你只需要浅尝即止,那么现在的自媒体、微信公号等都可以代替你阅读,方便、快捷地给出重点和观点。
但这些只能完成碎片式的吸收与利用。
如果你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坐标,阅读仍然是最廉价和最有效的渠道。
人生就是经事长志、历事成人的过程。用土豆的话说,人生在世无非读书、见人、历事、行路。
读书开阔思维,见人洞悉人心,历事明白世情,行路留下痕迹。
对于想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更有质量的人来说,时间永远是不可重复的消耗性资源。
那么,如何快速地让自己扩充视野、积累新知,提升阅读的速度的同时保障阅读的效果就非常重要。
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阅读。
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你觉得太小儿科。阅读谁不会啊,只要认识字,看本书还不容易吗?
从字母表、拼音、看图说话等教育方法中培养出来的你我,其实都是书中提到的“沉默”的阅读者,也是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那些人。
真正的阅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阅读当成一项产品,会发现它有自己的运营模式:
·辨识:你必须能够识别你阅读的语言。
·吸收:如何通过眼睛让信息进入大脑。
·领悟:整合或连接内部信息之间的联系。
·理解:把书本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
·保持:把信息存储到大脑的数据库中。
·回忆:能从记忆库中提取储存的信息。
·交流: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思考、创新、再学习或终身学习。
从阅读的7个阶段来看,大部分人的阅读只走到了辨识阶段,略微涉及吸收和领悟阶段(在小说类消遣性阅读上尤其体现明显),但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应用阶段,对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2、
下面介绍如何在读懂一本书的前提下,将阅读速度提高一倍的方法。
这种方法涉及对视觉、速度、理解等三个主要方面的训练(书中另外提到环境对阅读的影响,但个人觉得这并非决定性因素),实际训练时应该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
训练前,先来找找影响你阅读速度的陋习:
·单词摄入量少。按照眼球的运动规律,眼睛要看清楚词语,必须在每个词语上做短暂的停留才能移到下一个词语。也就是说,眼睛是以一系列的停顿和跳跃来实现阅读的,只是停顿和跳跃的速度非常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眼睛习惯了每次凝视一个词语再跳到下一个词语,阅读的速度自然会很慢。其实人的眼睛在每次停顿时可同时摄入5-6个单词,每秒可以停顿4次。每分钟1000个以上单词的阅读速度是完全能达到的。
·反复回读和复读。担心遗忘或不理解,不由自主回去阅读看过的内容。
其实不断地回读完全没有必要,反而容易让人感到厌烦,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涣散,影响阅读情绪和速度。
·认为慢读或细读才能理解内容。
相反,快速阅读因为读得快,对大脑产生的刺激多,注意力反而集中,能更专注地看材料和理解内容。
基于大脑能够成群成组地摄入单词和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只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每个人都能够养成高效率的阅读习惯。
最简单的训练方法,就是用手指引导眼睛看书,而且是速度越快越好。因为手指可以帮助你保持流畅的阅读节奏。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拓展你的视觉能力,能够在眼睛停顿的瞬间摄入更多的词语。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注意力只是盯着一个点时,这个点周围的景物也都出现在你的视线范围内。
这就是说,人眼在看东西时,会产生焦点视觉(这个词是我个人的理解)和外围视觉。
打个比方,人眼就好比一台全息电影摄影机,能够对大景深的物场拍摄高质量的全息图。当我们关注的是焦点景物时,大脑就不会对其它景物产生刺激,但这些景物还是像图片一样保留在大脑的印象里。
快速阅读训练要做到的,就是让你的大脑把眼睛一瞥之间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进行处理,形成刺激记忆留在脑海里。要让大脑把有意识的焦点视觉和无意识的外围视觉都一视同仁地保存起来。
这就像用幻灯机迅速过照片,每眨一次眼就要牢牢抓住更换的照片里的所有元素。
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你起码修炼到了人肉复印机的境界。接下来的理解训练,根本就难不倒你。
所谓理解训练,就是在尽快翻动书页的同时尽可能多看一些单词,让大脑调整自己适应这种高速阅读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视为“正常”状态。
说白了,这是一种用速度逼着大脑自行提升理解力的方法。当你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刺激大脑的理解能力相应地得到提升。
其中的原理,应该还是建立在大脑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认知上。也就是告诫你,千万不要说别人没脑子。
说到这里,这种训练总让我想起江湖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句话,可以用到武侠,可以用到互联网商业,没想到同样也可以用到阅读。
一个“快”字,占尽风流。
呵呵,学不了例无虚发的小李飞刀,学不了以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起码你还可以做一回狂拽炫酷吊炸天的阅读狂魔……
试问,如果你能够在一瞥之间把一页纸的内容都摄入眼睛并在大脑皮层形成印象,一本400页的书,你实际上只要400秒左右(不到7分钟)就能看完啊。
想一想,这是多么恐怖的阅读速度?你比那些号称一周两本的公号大咖们要帅多了好吗。
但,若想突破这个极限,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说句无比正确的废话,除了天赋和领悟能力,坚持也很重要啊。
因为这种训练真的会让人不太能适应。一旦不关注焦点视觉,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就失去了重点,大脑甚至无法提供能让你记住的有效信息。
萝卜快了不洗泥,书看快了是满纸云烟。
所以,我觉得这种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试着按目标把训练过程分解,大致可分成“一指、一句、一段、一页”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指。快速移动手指来训练阅读速度。这种方法在速度上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理解能力则随着专注程度的提升而有所改善。
“一指”是为了强化眼睛“停顿、跳跃”这个无意识的过程,让你的眼睛和大脑“有意识地接受”新的阅读方法。
·第二阶段:一句。在大脑适应了“一指”的节奏的基础上,试着不用手指引导阅读,而是开始视觉训练。
这里的“一句”并非指一个带有句号的完整的句子,而是带有任意一种标点符合的一段文字,可以是3、4个字,也可以是10多个字。
训练时,尝试着让你的眼睛每次停顿在“一句”话上,然后迅速跳跃到下“一句”话上。即一次要把“一句”话的文字强行摄入眼睛。
·第三阶段:一段。也就是一目十行。当你觉得每次停顿能够很清晰地摄入“一句”话的文字时,就可以开始尝试一眼摄入一个段落的文字。
·第四阶段:一页。顾名思议,让你的眼睛启动摄像机的拍照功能,一眼就“拍”下一页的内容。
每一阶段的训练,开始时因为要改变视觉习惯,阅读速度会变得比较慢。练习一段时间后,一旦可以保持一种稳定而连贯的节奏,就试着一次又一次提高速度。
每一阶段的训练,未必能够理解看过的内容,其真正的用意是要让眼睛和大脑形成一种新的认知和习惯,并且慢慢适应并接受这种新的模式。
这个过程,就是开发“脑眼”的过程。
当眼睛把整页的文字“拍”下来时,大脑就像计算机一样高效处理好其中的信息。
也就是说,开发“脑眼”不仅仅是用眼睛,而是用你的整个大脑来阅读,让你的大脑与眼睛高度配合,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参与、完成阅读的七个阶段。
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你的每一次阅读,都应该是眼球运动、视觉导引和高级阅读技巧的完美结合。
加油吧,所有热爱阅读的人类!
3、
最后再花点时间,讲一下怎样阅读一本书。
认真地阅读其实是个苦力活,尤其是对枯燥而又乏味的教科书、工具书、理论书等等来说。
阅读这些书,往往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兴趣没有动机,勉强自己去学,效果不言而喻。
而且,快速阅读法也不一定能应用到所有学科中。
快速阅读解决的是速度与理解的问题。但理解到什么程度,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快速阅读只是一种方法,不必然会带来你所期望的那种结果。
对任何事物的了解、领悟、理解、应用,都是建立在一个反复求证、认证、辩证、考证……的过程。
对于一本你认为有价值的书,也是如此。
要从一本书里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起码要完成四个阅读步骤:
·总览
先从目录看起,然后迅速把整本书过一遍。过书的时候,可以运用快速阅读技巧的“一指”部分,使用手指(当然也可以是笔)进行视觉引导,快速地把章节名、大标题及特别标注的文字部分瞄一眼。
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本书的主题与结构有个大致的印象,便于在心里判断出哪些部分是自己感兴趣的,哪些部分可以略读,哪些部分需要细读。
·预习
预习可以用到“一句”、“一段”、“一页”的任何一种训练方法,就看你自己目前的本事。
在从头到尾略读一遍的同时,要找到一些关键的内容,如本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表现形式,论证过程,得出的结论。等等。
预习是对总览印象的佐证,不必仔细看全部内容,有些可以一晃略过,有些可以多花点时间关注。
·精读
反复领悟理解那些特别重要的内容,想办法弄清楚那些难以理解的难点内容。
·复习
这个阶段相对简单,对那些还有待深入了解的内容,还有疑问需要解答的内容重新斟酌一番。
到了这一步,你也可以尝试着为本书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把大量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使之具体化,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加工并转化的过程。
就这一点而论,它能让你脱离“读死书”的困境,进入一种创造状态,将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触发其它领域的关联性,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这么美好的事情,留待下一次再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