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家孩子不爱发言啊?”
“老师,我家孩子不爱发言怎么办,愁死我了。”
“老师,拜托多叫我家孩子发言。”
的确,从一个孩子的发言情况,我们可以知晓孩子课堂接受能力,吸纳能力。但是近来重读日本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我发现,课堂上,有比发言更重要的事情。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静悄悄的革命》P3)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追求热闹的课堂,你一言来我一语,似乎这样才能证明,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学得劲头十足,老师会比较有成功感。课堂一冷场,老师就浑身不自在,就感觉这个课堂很失败。
事实证明,这种热闹的课堂,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看而已,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多少,又有多少收获?那倒也说不好。
真正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倾听,甚至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上,老师,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不是学生听老师的,而是除了听老师的,更要倾听来自同伴的回答,在倾听同伴的同时,随时调整自己的吸纳。
课堂上,只是一味举手要表达自己的孩子,不一定真正听懂了,他或许只是在某一方面暂时领先,但是如果不会倾听其他人,只是一味表达自己,这样的学习并没有多大效用,这样的孩子也不会有多大进步。
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一直都以为,爱发言的、爱表现的孩子,是会学习的一种,现在看来,这当中也存在误区。
佐藤学认为,“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应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老师似乎都偏爱爱发言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热闹。现在,我们要扭转思想,重新思考:那些善于倾听的孩子,才是真正值得鼓励的,他们听得清,才会说得明;那种老师的话音刚落,就举手发言的孩子,其实更应该得到提醒: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好想想老师说的是什么再回答,这将更有助于孩子的发展。看起来似乎与发言的要求相去甚远,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因为“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
我们不能为了课堂的冷场,而不断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让学生回答;适度的冷场,适当的等待,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才是真正学习的课堂。
让孩子会好倾听,首先要做个会倾听孩子的老师,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发言,并且做出精准的判断,这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若做到,孩子会从老师的反应中汲取到进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