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佐藤学先生的书在我们学校很流行,我也拿到了一本《静悄悄的革命》。书的封面是一张上课的照片,简单淡雅,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的打开书,细细的阅读,作者语言平实,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教育理想与读者娓娓道来,读得不太轻松但却颇有感悟。
作为本书的作者,日本名牌大学知名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今年上半年他来我们学校讲学,我也有幸目睹他的真容。年近七旬的老先生,穿着他标志性的卡其色西装,肥大的裤子,灰白的头发向后拢起,初见有一种爱因斯坦的感觉,精神矍铄,眼睛明亮而灵活。他脖子上挂着相机,与翻译两人,在学校的教室外静静的驻足,停留,观察,然后再去到另一间。
这也印证了他在书中所说,他把自己融入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同呼吸”。在走访了2000多所学校之后,他也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飘溢着完全一样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20多年,2000多所,这些数字和句子,无一不在向我们传达着他对于这份研究的孜孜不倦和热爱,再联想到他参观我校的情景,不由得对这位先生心生景仰和敬意。
《静悄悄的革命》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个部分组成。作者以一个观察者、参与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身份,详细的介绍了这一场需要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及社区都来参与的革命,讲述了很多学校和老师和故事,也展示了许多可喜的改革成果,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引以深思的观点和措施。
第一个观点: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和学生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依赖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到大家的尊重”。让人联想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树抽新枝,小草绽嫩芽,花儿含苞待放,自然界的一切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以自己的方式生长又和谐共处。
这样的教室可能不热闹,但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促进,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像服装裁剪师量体裁衣般的应对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也像交响乐团的指挥一般让学生的各种看法和想象相碰撞激荡,回响共鸣,既考虑个体又兼顾整体。
第二个观点: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佐藤学先生认为,“仔细的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重要”,而随着倾听习惯的建立,课堂的言语表现也会随之变得丰富起来。而学生之所以倾听习惯不太好,通常是因为班级的老师没有做出好的示范。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他所说的“倾听”,书中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方:棒球的投接球练习。如果学生的发言是投球,那么老师的倾听和回应就相当于接球。学生投得好我们能接住,而如果投得不好,投得偏也能准确接住的话,学生就会倍受鼓舞,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我经常遇到学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发言,因为备课的时候挖掘不够或者是临场的机智缺乏,不能加以适当的引导,没能接住他们的“球”,课堂就出现投球纷纷落地一样的遗憾。而随着课堂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多的能接住他们的“球”的时候,师生之间变得更有默契,发言的同学变得多起来,一些看法和思考变得越来越深入,可能我们彼此都感受到了投球和接球的快乐吧。
此外,他还谈到了师生互相倾听关系的形成中,教师要“视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般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课堂上怎么发言的人那么少?或者是,好不容易有人发言,讲出来的内容却离题万里,让人沮丧。那么试问:我们真的重视了学生的发言吗?像珠玉一般的珍重学生的每一句话吗?不,我们会因为他们发言的声音小而打断他,因为发言内容偏离预设答案而失望摇头,因为发言磕巴不连贯而不耐烦等不及……我们亲手熄灭了他们的热情。我们有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班额大,课时紧,任务重,等等。但是更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深深呼吸,放慢脚步,放慢那颗焦躁的心,不要急匆匆的去赶。我们的教育,不在将来,永远就在是当下,就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孩子。所以仔细的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精心呵护每一粒思考的火花,教师才为学生做出了倾听的典范,班级内相互倾听的氛围才能得以形成。
《静悄悄的革命》它带给我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反思。佐藤学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学习。虽然正如他在书所说,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但要我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也是一场需要我们所有人去推动的革命。就从我们自己的课堂开始,就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工作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