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97年的女孩子“被分手”,给我发来私信,哭诉男友太绝情,字里行间都是心碎的声音。
她说,每天清晨,我都会等在他的宿舍楼下,两个人一起去食堂吃早餐,如果他不想去了,我就打包一份给他带回来,或者,在楼下的小超市里买了牛奶和面包,放在他的书桌里;只要他去图书馆,我就一定会陪着,就算我不喜欢读书,也会借来一本,煞有介事地在他身边翻看;每每放暑假,我总想回家,可一看到他留校做兼职,就退掉火车票,一心一意地和他做起兼职来,我怕他一个人寂寞。
她说,周末休息的时候,我明明想去逛街,一听说他要去打球,我就自动打消了“买买买”的念头,站在簇拥的人群中为他欢呼;他生病了,我请假陪他去输液,甚至有一次错过了期末考试。
她说,我那么爱他,他为什么就不爱我了呢?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最近在追的一部剧《最好的我们》,她像极了里面的简单,一颗心扑在韩叙身上,明明想做对方的女朋友,却始终以一个保姆的身份存在着。
我回复她,正是因为你太爱他,他才不爱你了呀。你寸步不离,只会让他感到窒息,你给的爱太满太多,他就只会视你如空气。
在一段爱情关系里,我们总想和对方亲密,而忘了保持适当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初恋大多以失恋告终,而我们的夫妻关系也往往不够和睦。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恨不得每分每秒都和对方绑在一起,TA处理的事情,桩桩件件我们都想插一手,TA不在身边的日子,我们就开始左一条微信右一个电话地轮番轰炸。
结果,我们以爱之名,背弃了爱,我们紧紧相拥,却不得不分开。
02
读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两个关系很铁的同学,私下里,大家都叫他们“大宝二宝”,以示亲密。
在一次集体活动中,不知何故,二宝被其他班级的一个男同学欺负了。说是欺负,其实也就说了他两句,顶多算是言语侮辱。早年间,二宝患过轻微的小儿麻痹症,左腿走路有些不便,这一直是他心里抹不去的阴影。一般来讲,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二宝跑去告诉了大宝,一边说一边抹眼泪。
哥们儿被欺负,大宝如何忍受得了?中学时代,男同学之间的友谊,多多少少带些江湖气。不等二宝把话说完,他就冲到对方的教室里,把那个男生拉出来,恶狠狠地揍了一顿。
到底有多恶狠狠?男生住院了,大宝父母赔了一笔钱,还当众道了歉。
事后,大宝被父母训斥自然是少不了的。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再回学校上课时,二宝也埋怨他太过冲动——二宝说,我只是心里郁闷,想和朋友聊一聊,发泄一下,谁想到你竟然把人家给揍了。
听了二宝的话,大宝什么也没说。一段关系分崩离析。从此,班级里再也没有了大宝二宝,取而代之的是超哥和小明。超哥没有说出的话,我们都懂——作为朋友,第一时间为你挺身而出,我还错了?
不能说错,但有失妥当。再亲密的一对朋友,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朋友的事就是朋友的事,你可以出谋划策,但不能身体力行。你以为如此可以促进友情,其实恰恰消耗了友情。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闺蜜约我撕小三,我去不去”,如果是我,我不去。首先,在我的观念里,小三不配被撕,其次,撕与不撕都是你一个人的事,我可以提建议,但没有干涉的权利。
朋友不是连体婴儿,割舍一个,另一个就无法再存活。朋友是,车水马龙的喧嚣里,觅一处清凉地,我们喝一杯下午茶,袅袅的茶香里,说一通不着边际的话。各自独立,却又惺惺相惜。
03
阿满今年28岁了,和许多同龄的单身女孩子一样,在父母高强度的催婚下,苦不堪言。
就连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三天假期,就被迫相了五次亲,差不多一天两次。和这个男孩子还没熟悉起来,又要去面对下一个陌生的男孩子。用阿满的话说,这哪里叫相亲,分明是面试。
我们常常和阿满打趣,再加把油,争取一天相十个,称霸“相亲界”。
在中国,催婚俨然成了一种基本国情。每一个年轻人,几乎都被父母催过,尤其是女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诘难与质问——“再大一点,你就嫁不出去了”“还考什么研,考了研嫁人更难”“一个女孩子,不就是嫁个老公过日子吗”。
中国的父母,绝大部分都活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肆意指摘他们的人生。从中学时期的文理分科到高考填志愿,从毕业找工作到相亲找对象,每一步,他们恨不得都要替孩子走,每一个阶段,他们都想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可以说,这无异于一种精神绑架。而这样的绑架,在他们眼里是亲密,是爱。
这样的亲密,离间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只会使彼此越来越疏远。他们不知道,离孩子远一点,其实才是走近他们的方式。
往大了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两个国家的关系。各自守好自己的疆土才是正经事儿,而不是你今天跑我这里指挥指挥士兵,明天我跑你那里镇压镇压百姓,连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如何奢谈爱?
04
活在这世上,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条“三八线”,像小时候坐同桌那样,你的胳膊肘万不可拐到我这里来,我同样会谨记不侵占你的领域。尤其在亲密的人之间。
“三八线”看似推远了我们的距离,实则拉近了我们的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世界观,每个人也都有需要独处的时候,想和一个人关系亲密,就要适当拉开距离。
生活中,我们普遍缺乏“距离感”。
你一定对这样的说辞不陌生——他是我朋友啊,我有义务帮他出这口恶气,她是我女儿啊,她的婚姻大事我不关心谁关心,他是我老公啊,我当然要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是的,有意无意中,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涉足他人的世界,指导他人的人生,到头来,又亲手扼杀了这份爱。我们总是急于靠近一个人,而使自己迷失在半途,要命的是,对方也在这样的靠近中,越来越感觉到窒息。
适当的距离,产生美,过度的亲密,是一种罪。
或许,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站成两棵树,在各自的土壤中长大,不纠缠,不攀援,一起承接这世界的阳光和雨露,微风拂过,叶片翻飞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心有灵犀,而无风的日子里,沉默是彼此最好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