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独爱下雨,那样我妈就不用下地干活,周末我们也可以在家美美地看《封神榜》。
然而每每金秋8月,正值农收的季节,总是阴雨绵绵。地里的玉米收不回来,田里的水稻也无法收割,即使是抢收回来的农家,也会因为没有太阳,无法晾晒而发霉,发芽,这对于那时候靠庄稼收成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庄户人家来说,无非是雪上加霜。
阴雨绵绵的8月,也给养秋蚕的农户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那时正好是蚕宝宝即将作茧之时,不能断桑叶,否则就影响产量。而且蚕宝宝还不能吃带着雨水的桑叶,不然蚕茧会影响蚕茧的色泽。
那时我们家也养秋蚕,我家的桑树在一条沟里,每次下雨都需要通过那条沟去对面摘桑叶。
摘回来的桑叶晾一晾,再用干净的毛巾把上面的水擦干。
8月的水,冰冰凉凉的,我妈经常都是浑身湿漉漉的,一天来回好几趟,感冒也就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下雨天,我也需要穿过泥泞的田埂,走到公路上,再一路走过20里坑坑洼洼的公路去学校。
所谓的“公路”,也只能勉强过一台拖拉机,路面上不是泥巴就是石头。
通往学校那条路紧挨着山脚,每到下雨的时候难免会山体滑坡。
记得有一次连续下了一周的雨,我们星期天去学校的路上,刚走过牛家湾,忽然发生了山体滑坡。
那一次,真的是有惊无险!幸亏我们已经走过去了,只是泥土灌满了我的鞋子,白色的“双星”鞋和白色的校服瞬间满是黑点。
我讨厌下雨!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很怕走那段路,但是又是必须走的一段路,我不得不走。
人生之路亦如此,有些路是我们愿意走的,有些路是我们不得不走的。
成长的坎坷和磨炼好比雨中泥泞的泥巴路,我们只有走过这段路,才能通往诗和远方。
年少的梦想也就因此更加简单:可以有一条铺了水泥的路,我们不再害怕下雨,不再害怕山体滑坡。
然而多年以后,我参加工作的前两年,每每回家,我尽可能选择晒着太阳的时候,那样就不需要走过坑坑洼洼的泥巴公路,再穿过泥泞的田埂回家。
记得第一次带先生回家见父母,恰逢8月,我们一早从西安出发,按预定的时间下午四点就可以到我家。
然而那天天公不作美,出发不久就下起了雨。
那天被堵在路上足足五个小时,因为下雨路面湿滑,前面一辆拉着钢筋的大卡车车轱辘掉进泥坑里,出不来,因为路面的宽度有限,导致所有的车辆无法通行。
先生还打趣地说老天是帮丈母娘给他一个下马威呢!是在考验他的耐心。
八月的山区,天气已经转凉,我们在车里冻得手脚僵硬。等雨下得小一点的时候,就下车去活动活动,看能不能暖暖身子。
我看到河岸对面架起了好多水泥柱子,班车司机说是在修高速公路,不久这条路也要铺成水泥路了。
这是我们曾经不敢期盼的事情,如果通了高速公路,孩子们再也不怕下雨,不用走过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去学校。
我不禁感叹国家的政策真好,开始振兴农村。
也正是国家对振兴农村的重视,那条高速路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通车了,曾经坑坑洼洼的公路也铺成了水泥路,当地人再也不怕下雨了。
也正是国家对农村的帮扶发展,大多低产土地“退耕还林”,一方面鼓励农民进城打工,一方面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种植物。农民再也不用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如今回家,我们不用再看天气预报而定,下雨或者不下雨,下了高速,回我家的那条路都铺成了水泥路,从原来的两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
偶尔我会跟孩子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下雨天泥泞的田埂,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冒雨摘桑叶……他们总觉得是很遥远的一件事。
久居都市,时常盼望小雨霏霏,穿过回家路上静谧的小公园,踩着被微风吹落的黄叶,仿佛回到记忆中的那片桑林,那片玉米地,那片稻田……
齐帆齐第8期28天写作成长营(14)篇1414字,累计26156字,第三周主题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