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钱老爷子刚过完80岁生日,按照以往的惯例。每次过生日,只是一碗清汤面卧鸡蛋。
对钱老爷子来说,清汤面不仅是生日面。它也是他儿时的温暖记忆。每次吃到清汤面,他都会想起勤劳的母亲。
他从小时候有记忆开始。记忆最深的就是挨饿,野菜是家常便饭,能吃上玉米面就是过年了。红薯秧子都当菜吃呢。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生日,比过年还高兴。生活再怎么清苦,过生日这天,母亲都会变戏法似的,给他惊喜。
没粮食时,就是一碗青菜加个煮鸡蛋,那年头,鸡蛋可金贵呢,一是没粮食哪会多养鸡,一家养个三五只就不错了,畏草,鸡自己捉虫吃,下了鸡蛋就留着,与富裕人家换点粮食。
一年到头也只有每人过生日时才吃上个鸡蛋。
母亲常和他念叨,过生日是又一年的开始,这天高兴了,一年才顺利。因此母亲记住了全家人的生日。
渐渐的生活好些,玉米饼子能吃半饱了,过生日就会有一碗清汤面加一个煮鸡蛋,尽管才几根面,但吃得香甜,因为过年都不一定吃得上面食,玉米面让人吃饱就不错了。
而且清汤面只给过生日的人吃,母亲亲手擀的面条。清汤煮面,煮熟了,加上葱花,滴上一滴香油,就是人间美味,再加上一个煮鸡蛋。
面里满含母亲的辛劳和智慧。也带给他一份希寄和安稳。心里也是温暖的。
十四岁那年,家里生活终于有了点起色,全家四口人,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应季的能分些粮食了。
前两年每年分的粮都先还账,今年终于有些余粮了,这年的生日,他吃到了一大碗清汤面,尽管是杂面的,面条是小麦面,玉米面,还有红薯面掺杂一起作成的,面条都有些短,但母亲手艺好,院子里西红柿,长豆角都有。
母亲做了一大盆,给他盛了满满的一大碗。他吃了有生以来最满意,最幸福的生日面。
十五岁那年,上学晚,小学才毕业,他是村里第一批文化人,没有考上高小,高小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了,回生产队务农,但他成了村里的文化人,在生产队记工分,也算是队里的干部了。家里多了个劳动力,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最起码不会挨饿了,母亲是注重细节的农村妇女,她勤劳能干,做好队里上工,家里收拾干净利落。
家里每人都过生日,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很少有人家会想着过生日,母亲却一辈子坚持这样的做法,增加家庭成员间亲情。
这一年,他过生日,吃上了母亲做的手擀面,纯白面的。尽管白面数量少得只过年时才能随便吃,心里感觉美美的,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十八岁,因为他干活肯一卖力气,又有文化,安排生产活计井井有条,头脑灵活。他被队里选上,当上了副队长。
二十三岁时,又当上了队长。他也成了家,日子就这样过着,生活水平也没有大的改善。
直到他三十七岁这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都分了地,每人分得一亩半,这时候他已是八口之家了,父母,还有四个孩子。
他家分了十二亩地,村人们都高兴坏了,人们都早出晚归,及时除草,施肥,浇水。干自家活没有了攀比,自己的地,都精心着呢。
好处也体现出来了,麦收时家家都大丰收,看到人们幸福的笑脸,除了交公粮,家家都有余粮了,只麦子的收成都够全家人吃的了。
还有一季玉米呢,玉米的播种,人们也想到好招,增密种植,增加产量。这一年,有的家种的玉米仍沿用原来的珠距,加密种怕玉米秧容易倒,有的家加密了,结果收获时产量立即分明。
加密种植玉米的产量提高三成。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余粮还可以卖些钱。生活水平眼见的提高。
这年的生日,媳妇偷偷的买了鱼、肉。全家人一起改善一下伙食。可钱永刚仍让媳妇给他做清汤面卧鸡蛋,满桌子的菜他都没吃,只吃那碗清汤面。
他说不要忘记过去所受的苦,要懂得知足。
这时,虽然生活又有了盼头,可是压力还是挻大的,他的四个孩子都在上学,学习成绩都很好,去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他本就是重视孩子教育的,老大再有两年就要考大学了。那学费对于农村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开始想办法,出去打工,家里这些地怎么办,但他也不是只坐家里闷头想的人,一次去县城买农业方面的书,无意中看到一本葡萄种植技术的书,让他眼前一亮,如获至宝的拿回家,看了起来。
一连看了三遍,兴奋的晚上都没睡好觉,第二天一早,就去各村有葡萄的家庭买葡萄苗,那时候,葡萄只是种在家的院子里,还没有大面积在地里种植的。他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都有余粮了,会注重吃食方面的。
尤其是水果,村里队上只有苹果,桃园,再有就是各家在院子种的几棵。想法有了,这年他凑够了四亩地苗,都载在地里。搭好架子,就是大概两米左右立个柱子,周围树林里有的是老树枝杈,砍过来就直接就能用。不然每年也会安排人修理大树枝杈。
与大队干部打过招呼,有好事的,聪明的,看着稀奇,纷纷搭手。如果钱家的种植葡萄成功了,他们也早些学会了,来年也接着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就弄好了。做这个是有风险的,万一没种好,粮食也耽误一年呢。
第一年种是长枝叶,不会结果。第二年只会结少量果。这天他带着两筐葡萄去了县城,他也不确定是不是卖得出去。那时没有农贸市场,只能走街上卖。也不知道该卖多少钱一斤,几个带孩子的老姐姐上前要买。
他便让人家看着给钱,那几个老姐姐看他是实在人,先尝尝他的葡萄,口味有点酸,她说你这有点酸头,比商场上便宜点吧,他一听,满口应承。随后又有些人围过来,以同样的价格卖了出去。又向那大姐打听商场位置。
又转了几条街,他的葡萄新鲜又便宜,没多长时间就全部卖了出去。一点钱,二十多元,他很激动,这一次就卖了他原来一年打零工的钱了。城里人真富裕。收好钱,又去了那大姐说的商场,就是城里唯一的百货商场。
在商场的一角,看到不大的一个地方,摆放着两筐葡萄。葡萄也不太新鲜,价钱果然比他卖的那价高三分之一,他上前与服务员说话买了一串,品尝了几粒,确实很甜,也不那么显酸。他故意大声说:“这葡萄真甜,这是哪产的呀,不是本地的吧?”
那服务员还真没瞒着他,告诉他是临县某村生产的。听了后,心里有了主张。
家都没回,直奔临县那村赶去。到了那已经下午四点多了,刚到村口,就看到成片的葡萄园,到处都是,有的用篱笆隔开。路上还有车辆停着,有的正将葡萄筐装车上。看到一家的有人刚将车赶走,人也相对闲下来,他才上前去询问,了解情况。
原来这个县分地早些,是试点。他们村有人从外地带来的葡萄苗,一家种好了,全村人都带动起来了,这种大面积种植也有好处,他们都不用去串村卖,就有货商来直接来这批发。葡萄品种质优,是经过检验过的了。
看到这情况,他一点也没有犹豫直接定了六亩地苗。那家人对他也是很热情,让他多给介绍买家,他满口答应。高兴的往家赶去,到家已是晚上十点了。到了家说明了情况,第二天一早,他就向相熟的本家介绍情况。
那几家一听也一拍即合,立即行动,跟着他去定葡萄苗。随后听到消息的人家也纷纷加入。
第二年,村里也出现了非常壮观的种葡萄的场面。钱永刚也成了师傅。他也尝到了出去走走的好处,经常带着一些人,各处走走,看看有什么适合他们这里种植的。
后来他们又引进了多个品种,又研究出分时种植,尽量让葡萄卖得时间长些。另外,在去各地考察的同时,又开始蔬菜大棚的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品种逐年增加,他又俨然成了村里的队长。带领全村人走向富裕。
之后的几年,凭着经济种植,他供应出了三个大学生,成为村里人的一段佳话。只有小儿子在家,之后村里种植经济也形成产业链,有的还弄成了采摘园。成了许多城里人节假日的欢乐场。
如今的钱老爷子已经是儿孙绕膝,过着安闲的日子。但是无论生活多么富足,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鸡鸭鱼肉,过生日时,他还是钟情于那碗清汤面。那碗面里有他太多过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