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古代人死了都称“鬼”。
这里的“鬼”,狭义上指自己的先祖,广义上指自己分内的祭祀。
张居正说,天子要祭天地,诸侯要祭山川,大夫要祭五祀,庶人要祭祖先,都是当然之分。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崇德报恩而祭,是礼,是本分;求福避祸而祭,就是谄媚。
这句话含义很直白,祭祀别人先祖的行为就是谄媚。见义不为就是胆小。
从小到大对祭祀的理解,都是寻求尊者或者逝者保佑的意思。无论是春节把祖先请出来,还是清明节的祭拜,抑或家里/庙里的各路神仙,佛家,都是想寻求庇护。
深入读《论语》中这句话,似乎给思维开了一扇门;孔子强调的是感怀而非保佑。天助自助者,所谓外在的依附都不足以保护自己,唯有自助。
两句都提现出私欲纵横后的后果:谄也,无勇也。孔子一直强调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外寻,而是塑造自己的人格,像阳光一样普洒大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先自强,很重要……
这个行为很常见,前几天有知名演员在自媒体上祭祀邻国去世的前领导人。从人性角度看,没问题;从行为角度看的确就是谄媚。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级别很低的官员亲属去世后,会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人来帮忙,甚至参与殡仪馆的送行,这典型的就属于“谄媚”。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祭奠孔子,也要问问孔子是不是我们的鬼,是不是我们的神。若他并不是你的鬼神,你去祭他,那也是一种谄媚。孔子听到那些驴唇不对马嘴,言不由衷的祭文,恐怕他老人家也会很不自在。
祭祀和战争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礼仪,祭祀则要怀着最大的庄严和诚意。今天很多民间的葬礼,弄来一些道士,设计种种礼仪,都是讨吉利,为子孙祈福,要逝去的亲人保佑子孙。似乎那人死了,成了鬼神,他就有了魔力。葬礼上种种节目,哪里是崇德报恩、缅怀亲人,倒像是演小品,用种种奇怪的动作,牵强地去象征祖宗保佑,求福避祸;搞的不伦不类,让人看了起一身鸡皮疙瘩。
见义不为,无勇也。
“义”,就是你该做的事。该做的事,遇到了,见到了,却因循退缩而不去做,那就是没有勇气。
看见老人跌倒在路上,上去扶他起来,是当然之义。可这该做的,你却不去做,为什么呢?怕他讹我!那就是你没有勇气。
孔子举了这两件事情,是想说社会上种种不道与不义,都是人心的病。要么是谄媚,要么是懦弱。谄媚,就会去做不该做的事;懦弱,则该做的又不去做。
一句话总结: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