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于是,一家的重担全落在母亲郑氏身上。郑氏出身贫苦,尽管没读过几天书,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做一个总结,让小欧阳修明白。她还常常教导孩子做人不能随声附和、随波逐流,而要有自己的想法。这对培养小欧阳修的独立性很有帮助。
眼看欧阳修就到该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怎么办呢?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于是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当即用荻草秆当笔,铺沙为纸,开始教欧阳修认字、写字。欧阳修跟着母亲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写了擦,擦了再写,直写到满意为止。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欧阳修之母“画荻教子”的故事。
郑氏时常告诫儿子道:“对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欧阳修为官清正廉明,时刻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1053年,郑氏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扶柩回乡安葬。为追悼母亲,他写下了浸透母子间绵绵深情的《先妣事略》。
郑氏不仅给了欧阳修生命,还教育了他,让他掌握了生存和发展的技能,更给了他身在单亲家庭却未缺失的爱。这种爱不是宠爱,也不是娇惯,而是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一样,对这棵小树浇水、施肥、捉虫、斫枝,直到小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