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第四章:礼坏乐崩之子产政改
艺凡:今天咱们讲讲啥呢?
易中天:政改,子产的政改。
艺凡:好。
易中天:子产是郑国的政治家,名侨。因为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叫公孙侨。子产很早就表现出政治天赋。鲁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他的父亲、郑国司马子国伐蔡成功,举国庆贺,只有子产不以为然。子产说,一个小国,不修文德而治武功,没有比这更能招来大祸的了。蔡是楚国的附庸。我们打了蔡国,楚国肯定要来打我们。到时候,我们能不顺从楚国吗?顺从了楚国,晋国就会来报复,我们又打得过晋国吗?晋国和楚国都来伐郑,我们郑国能有安宁吗?说这话时,子产还很年轻。因此子国痛骂他说: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
艺凡:事情真的按照子产的话去发展了。楚国和晋国轮流的来攻打郑国,不断和两国签订盟约。
易中天:两年后,国难未已,家难又起。子产的父亲子国和郑国的执政,在内乱中被乱党杀死。子产闻讯,不慌不忙地安排好各项工作,然后带兵平叛。郑国国人,从此对子产刮目相看。
艺凡:子产是怎么政改的。
易中天:子产执政之后,作封洫,作丘赋,铸刑鼎。作封洫,大约是重新规划和分配土地。作丘赋,则可能是改革兵役法,也包括改革税制。这两件事,当然会触犯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因此改革之初,国内骂声一片。
艺凡:面对骂声一片,子产的做法是啥呢?
易中天:不为所动,子产的说法,只要对邦国有利,个人的生死是可以置之度外的。当时,郑国人喜欢在晚上到学校里去聚会,因为春秋时期的学校同时也是俱乐部。国人聚在一起,说三道四,难免议论朝政。于是有人便建议子产把学校关了。子产说,为什么要关闭呢?让他们议论好了。他们拥护的,我就大力推行;他们反对的,我就适当修改。利用公权力,当然可以不准大家说话。但那样做,有好处吗
艺凡:子产的政改有什么收获?
易中天:这个时候,又有人编了歌谣来夸他:我的子弟,子产教诲;我的粮产,子产加倍。子产死了,谁来接位?
艺凡:民意啊。
易中天:但子产的政改,还是触动了根本,
艺凡:什么根本?
易中天:铸刑鼎,就是把刑法的条款铸在鼎上,公之于众。
艺凡:这不是挺好的吗?这对于东西两周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其破坏都是颠覆性的。
易中天:以现代的眼光看是很好,但在当时,德治,才能任意使用民众而不生祸乱。相反,如果制定法律还公之于众,民众就只知道法律不知道尊长,只知道律条不知道礼仪,甚至咬文嚼字来规避惩罚。那样一来,不就乱了吗?
艺凡:对于当时来说,那就是礼崩乐坏了。
易中天:其实子产未必一定喜欢法治,但也不认为德治和礼治完美无缺。
艺凡:德治好还是法治好?
易中天:这个问题,从孔子一直争论到韩非,都没有答案,也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