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书法班的一个月
在味古方室书法公益班学习近一个月了,虽然我因为工作原因,学书法总是一曝十寒,上课及作业虽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也不能很守纪律。然而,就这三节课,却已让我受益无穷了。
赵松雪在定武兰亭跋中言“学书用笔第一,结字亦须用功”,启功先生多所诟病。一来是受现代美学的冲击,二来是的确不懂用笔为何物,所以也就苟同后者了。
临了几天帖,也读了书谱,总是找不到方法。看过好多帖,只是觉得人家写得挺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知其然不其所以然。
虽有怀素上人言“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但造访过当地几个书法班,无非是横平竖直,写仿描红,发启童蒙而已。
入味古方室公益讲堂不足一月,三节课下来,我便懵懂了何谓笔法,初学初练,虽不成体统,但却体会了“穷微测杪”的乐趣,知道了看入笔角度,明白了调锋方法。不论是老师讲的捻管,还是启功先生讲的回腕,都是为了中锋用笔。
这里曾有一个小故事,初始作业,老师点评对与不对,自己还不曾通悟,在练一个象草书“可”的笔画中,因有由下向上的带笔,我便认定入笔方向是由下向上,于是逆时针捻管调锋,可怎么弄总是不顺手,而且后续书写极为不暢,总是拗手的很。被老师直接点评为错误。仔细放大琢磨,终于明白,这是由下带笔,划了半个圈后由左上斜切入笔,然后顺时针捻管,之后当然顺其自然,一气呵成。照片发到群里,请求老师指点的字符尚未码出,老师的评语就来了:很好。而另一个搭配的字,只顾了上边认真,应敷了下边,被老师捉个正着。这么细微的动作,即使面对面也不一定看得出,她却仅凭传来的字的图片就能一目了然,真正儿的穷微测杪。无怪乎三国演义状诸葛近妖。
此番折腾,让我对书谱的论述更加相信,也对这个妖神一样明察秋毫的老师更加佩服。隐在背后那个太上皇老师米鹏还不知如何邪乎呢?
“盖因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呀,懂得了用笔,学结字就能明白每一笔画安排的用意用及其与上下笔画的牵带关系;懂得了用笔,提按使转也便有了方向;懂得了用笔,才能真正读帖,进而分辨江湖体与真正书法的区别。
读帖最重要的一点是细心留意。我们这些学员多为成年之人,处在这一时期,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压力山大,闲瑕之余固少,能留心翰墨也属不易。若要工作之际挥毫研墨更不可能,而读帖则不需要那么的啰嗦,随便挤点时间就行。眼观心记手比划,学古人手指画字磨穿衣袍。比划得熟了,等有了时间,再铺张研墨,体会书写乐趣。
这样可行乎?与同学共享。
公益书法班的一个月
在味古方室书法公益班学习近一个月了,虽然我因为工作原因,学书法总是一曝十寒,上课及作业虽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也不能很守纪律。然而,就这三节课,却已让我受益无穷了。
赵松雪在定武兰亭跋中言“学书用笔第一,结字亦须用功”,启功先生多所诟病。一来是受现代美学的冲击,二来是的确不懂用笔为何物,所以也就苟同后者了。
临了几天帖,也读了书谱,总是找不到方法。看过好多帖,只是觉得人家写得挺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知其然不其所以然。
虽有怀素上人言“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但造访过当地几个书法班,无非是横平竖直,写仿描红,发启童蒙而已。
入味古方室公益讲堂不足一月,三节课下来,我便懵懂了何谓笔法,初学初练,虽不成体统,但却体会了“穷微测杪”的乐趣,知道了看入笔角度,明白了调锋方法。不论是老师讲的捻管,还是启功先生讲的回腕,都是为了中锋用笔。
这里曾有一个小故事,初始作业,老师点评对与不对,自己还不曾通悟,在练一个象草书“可”的笔画中,因有由下向上的带笔,我便认定入笔方向是由下向上,于是逆时针捻管调锋,可怎么弄总是不顺手,而且后续书写极为不暢,总是拗手的很。被老师直接点评为错误。仔细放大琢磨,终于明白,这是由下带笔,划了半个圈后由左上斜切入笔,然后顺时针捻管,之后当然顺其自然,一气呵成。照片发到群里,请求老师指点的字符尚未码出,老师的评语就来了:很好。而另一个搭配的字,只顾了上边认真,应敷了下边,被老师捉个正着。这么细微的动作,即使面对面也不一定看得出,她却仅凭传来的字的图片就能一目了然,真正儿的穷微测杪。无怪乎三国演义状诸葛近妖。
此番折腾,让我对书谱的论述更加相信,也对这个妖神一样明察秋毫的老师更加佩服。隐在背后那个太上皇老师米鹏还不知如何邪乎呢?
“盖因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呀,懂得了用笔,学结字就能明白每一笔画安排的用意用及其与上下笔画的牵带关系;懂得了用笔,提按使转也便有了方向;懂得了用笔,才能真正读帖,进而分辨江湖体与真正书法的区别。
读帖最重要的一点是细心留意。我们这些学员多为成年之人,处在这一时期,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压力山大,闲瑕之余固少,能留心翰墨也属不易。若要工作之际挥毫研墨更不可能,而读帖则不需要那么的啰嗦,随便挤点时间就行。眼观心记手比划,学古人手指画字磨穿衣袍。比划得熟了,等有了时间,再铺张研墨,体会书写乐趣。
这样可行乎?与同学共享。
公益书法班的一个月
在味古方室书法公益班学习近一个月了,虽然我因为工作原因,学书法总是一曝十寒,上课及作业虽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也不能很守纪律。然而,就这三节课,却已让我受益无穷了。
赵松雪在定武兰亭跋中言“学书用笔第一,结字亦须用功”,启功先生多所诟病。一来是受现代美学的冲击,二来是的确不懂用笔为何物,所以也就苟同后者了。
临了几天帖,也读了书谱,总是找不到方法。看过好多帖,只是觉得人家写得挺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知其然不其所以然。
虽有怀素上人言“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但造访过当地几个书法班,无非是横平竖直,写仿描红,发启童蒙而已。
入味古方室公益讲堂不足一月,三节课下来,我便懵懂了何谓笔法,初学初练,虽不成体统,但却体会了“穷微测杪”的乐趣,知道了看入笔角度,明白了调锋方法。不论是老师讲的捻管,还是启功先生讲的回腕,都是为了中锋用笔。
这里曾有一个小故事,初始作业,老师点评对与不对,自己还不曾通悟,在练一个象草书“可”的笔画中,因有由下向上的带笔,我便认定入笔方向是由下向上,于是逆时针捻管调锋,可怎么弄总是不顺手,而且后续书写极为不暢,总是拗手的很。被老师直接点评为错误。仔细放大琢磨,终于明白,这是由下带笔,划了半个圈后由左上斜切入笔,然后顺时针捻管,之后当然顺其自然,一气呵成。照片发到群里,请求老师指点的字符尚未码出,老师的评语就来了:很好。而另一个搭配的字,只顾了上边认真,应敷了下边,被老师捉个正着。这么细微的动作,即使面对面也不一定看得出,她却仅凭传来的字的图片就能一目了然,真正儿的穷微测杪。无怪乎三国演义状诸葛近妖。
此番折腾,让我对书谱的论述更加相信,也对这个妖神一样明察秋毫的老师更加佩服。隐在背后那个太上皇老师米鹏还不知如何邪乎呢?
“盖因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呀,懂得了用笔,学结字就能明白每一笔画安排的用意用及其与上下笔画的牵带关系;懂得了用笔,提按使转也便有了方向;懂得了用笔,才能真正读帖,进而分辨江湖体与真正书法的区别。
读帖最重要的一点是细心留意。我们这些学员多为成年之人,处在这一时期,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压力山大,闲瑕之余固少,能留心翰墨也属不易。若要工作之际挥毫研墨更不可能,而读帖则不需要那么的啰嗦,随便挤点时间就行。眼观心记手比划,学古人手指画字磨穿衣袍。比划得熟了,等有了时间,再铺张研墨,体会书写乐趣。
这样可行乎?与同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