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阅读!本文乃作者个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哭就是疗愈的一种
记得五六岁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觉得委屈,就一个人蹲在家门口的石条上抹眼泪,妈妈出门看到,丢下一句“有什么好哭的!又没有说你!”
于是觉得更委屈了,可也收起了眼泪。
那个时候就想:要是有人能抱着我让我哭个够,该多好!
三十年过去,早已忘记为什么而哭了,但那种委屈的感觉却一直记忆犹新。
在那个年代,我的妈妈已经算是很开明、很温柔的妈妈了,我想,一定有许多人,心里积攒了比我更多的不被允许流出的眼泪。
工作成家之后,有一次周末在家搞卫生,蹲下来抹卫生间的地板时,毫无预兆地泪流满面,家里只有自己,在卫生间这么狭小充满安全感的空间里,我肆无忌惮地放声哭着,直到自己完全平静,然后去睡了一觉,醒来时如获新生。
就这样有大半年的时间,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坚持“哭一场”,仿佛把所有储藏的委屈都哭出来了,这个带给我很大的疗愈。
当然,如果有个人能每周坚持“抱着让我哭”,也许我不用哭半年。
眼泪是最好的洗剂,能把藏在心里的毒全部都冲洗出来。
接纳和理解比爱更难得
有次参加一个心理成长课程,教学方式多为体验,好多同学哭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助教们整个上午红着眼眶递纸巾,照顾那些哭得不能自己的同学,自己却只能忍着眼泪。
午餐时刚好我坐在助教旁边,聊着聊着就见助教红了眼眶。我用手示意别的同学先离开,全神贯注地陪着助教,全程除了“嗯,然后呢?”外几乎没有说一个字。助教哭了近两个小时后满脸放松的走了。
哭是比笑更古老的表情,在我们学会笑之前,每个人都本能地会哭。
每个人,小的老的,大的小的,胖的瘦的,美的丑的,完整的残缺的,都有哭的需求。伤心会哭,委屈会哭,感动会哭,甚至极致的幸福也会哭。但是我们对哭的容忍度却非常低,而且随着年龄递增还逐渐递减。
所以多少成年人都是有泪无法流。
言情小说里,好多女主都是选择了给她机会哭出来的人,而不是让她笑的人。
能让一个人笑固然是爱,可能借一个怀抱给另一个人的哭,除了爱,还有理解和接纳。
人生往往是,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也就笑了。
我们为什么难以允许爱的人哭
我的助教在我面前哭了近两个小时,有些来咨询的妈妈也经常说着说着就忍不住眼泪,我能给予很好的倾听。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是我的老公或者我的孩子在我面前哭上一两个小时呢?或者我在老公面前哭上一两个小时呢?
结果可想而知。
并不是我不爱他们,或者不能理解他们,但是,我确实很难做到完全的接纳,为什么?
我曾经对此做过很久的觉察,我想一个原因是,他们是和我有很深联结的人,他们的“哭”会唤醒我内在潜藏的被压抑和积累的负面情绪,让我处于不舒服的状态中。趋避痛苦的本能驱使我想要尽快结束对方的“哭”。这样我会忍不住使些策略:安慰、哄劝,软计策无效后就会使用硬策略:要求、威胁。
这些策略的使用打断了对方情绪的宣泄,使得对方所需清理时间更长或哭得更猛(就像正流得欢畅的小河突然被堵住了一会儿),这又让我们更加痛苦并更急于逃离。
二是,我们习惯于背负别人情绪,也让别人背负自己情绪,情绪的界限一踏糊涂。所爱之人哭的一塌糊涂,自己还哄不好,暗示着自己没做好或自己不够好。比如孩子哭不停,那可能是你不是个好妈妈或者你没有教育好孩子。这种压力会让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来证明我是个好妈妈或者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可能有妈妈已经发现:如果没有老人或老公在旁边,自己对孩子哭的容忍度会高一些;如果没有其他人(老人或外人)在场,老公也许更耐心些。
第三可能是哭早已被赋予了“不好”的标签,孩子哭是不懂事、不乖、无理取闹,而大人不管出于自己的方便还是评价的需求,都会要求孩子尽快地止哭。
哭出来,让情绪流动起来
在不允许哭的环境下,一个个表情丰富生动的孩子长成了“老板”和“老板娘”。都说相由心生,表情的木纳死板可以说是内心感觉迟钝冷漠的外在表现,感受一次次被压抑情绪长期得不到表达和释放的结果。
情绪是一种能量,这些被压抑的能量一有机会就在我们的体内横冲直撞,找不到出路。
所以首先,是找到一种方法、创造一个环境,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让那些积累的能量都流淌出来。“流水不腐”,情绪能量不被堵住,能自如流动时,我们面对所爱之人的情绪表达时就不再有潜藏的情绪被唤起,我们也才能更敏锐地去感受对方的情绪,给对方以抱持。
一次次地清理潜藏的情绪,或者把压抑的情绪能量化为成长的动力,把垃圾变为资源,我们才真正得以成长。
做一个哭的出来的大人,给孩子可以哭的机会。
被允许哭,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