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开设了一节交流课,很幸运得到陈教授、肖老师、黄老师以及实验学校的各位老师的指导。
课后,陈教授在点评中建议大家深入思考活动和技术在课堂上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活动在课堂上的应用,陈教授认为课堂不应该受到技术束缚。而课堂活动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还可以着眼于班级文化的建设。
这方面的点评要点,小结如下:
1师生共同生成板书,构建课堂思维导图
利用电子技术黑板的平移、放缩等传统黑板无法实现的功能,把课堂的生成板书刻意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如此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灵活生成,又考验教师的整合引领能力,将学生的生成有意识地布置在电子黑板上各个预设好板块上。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考天马行空,教师的板书错落有致。课堂结束时,同学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观点居然可以构建出思维导图。
这不仅达成良好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的生成过程,进而学会个性化思维导图的制作。
2随机点名,每个学生都很好
随机点名的技术使用,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展示出最好的自己。
从长期来看,随机点名还有助于新型民主师生关系的构建,让班级成为课堂生成的肥沃土壤。
3活用便利贴,促进生成,便于交流
便利贴课堂上使用,表面上平淡无奇,实际上有很多隐性的作用。
3.1写下来倒逼深度思考。
学生在思考一个有力度问题时,如果没有写下来,那么只是镜中花,不知深浅。而要求学生用便利贴写下来时,就促进学生“搜肠刮肚”,整合思维,书写观点,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
3.2贴一起,让思考被看见,有利于交流
一个有力度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交流来解决。这时便利贴便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如下三点。
其一,要求学生在便利贴上写下个人观点,既促进思考又让学生有话可说,避免空谈。
其二,交流时,几位同学的便利贴贴在一起,使交流不仅局限在语言上,而且还可以看得见对方的观点。大家也方便从中提取有利信息。使交流更实在和高效。
小小便利贴有助于学生面对面交流。避免出现学生坐在一起却用电子产品发信息进行互动的尴尬场面。
其三,便利贴便于手机拍照上传。有利于全班展示,深度交流。也有利于课堂信息的记录、保存和反思等。
4给投票反馈更多时间,让课堂在讨论交流中出现精彩生成
魔法课堂投票反馈功能让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得到缓解。教师预设。学生投票。而后根据投票数据,引发讨论。让一问一答,变成全班思考。
而要达到这个效果,不仅需要科学地问题设计,而且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讨论交流中,得到提升,共同进步。
5小组合作活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活动让学生发生。小组合作活动还有助于培养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乃至有助于促进良性班级文化建设。
5.1用仪式带动参与
比如便利贴的交流,比如让发言人举牌、其他人倾听等。
教师有意识地创建小组合作学习的仪式感,让学生在规范要求下,打破心理防线,投入小组合作学习。
5.2形成习惯,自觉分工协作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学习习惯,那么同学间就懂得如何交流和表达;知道怎么分工与合作;学会利用工具进行评价与反馈等。如此,让学习更加高效。
5.3应用信息技术,让评价不再困难
信息技术的投票与评分功能的合理利用,让评价实时高效。使小组活动反馈评价能够及时且到位。
这里陈教授建议进行课堂评价时以打分为主、主观为辅;以整体为主、个人为辅;让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突出个性化、差异化评价,让考核既能量化又能全面。
最后陈教授为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给了三点提示:第一,研究学科课堂内容,把握每节课的关键点,然后再思考突破方法——用技术还是用其他方式。第二,技术服务课堂,技术可以帮助老师突破重难点和关键点。寻找融合点,用合理的方式让技术在课堂上不显突兀。第三,技术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