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闲逛时,经过一家敬老院,正碰到爱心人士在做公益,很热闹,就凑过去看了一下。
应该是学校组织的,由老师带队,有小学生,还有家长,他们都穿着爱心外套。老人们围坐在院子里一张拼起来的长桌两旁,桌子上摆满了水果。一个小孩在长桌一端对着话筒演讲,因为害羞吧,声音太低,没听明白说了什么。一旁有家长扛着相机负责摄像,也有人拿着手机拍照。
演讲完了,主持人接过话筒,说这是小朋友第一次表演节目,让大家鼓励一下,然后就响起了一片欢笑声。可这声音并不是来自老人,他们只是安静坐着,没什么表情。
对节目不感兴趣?是吧,也听不明白是什么,很难说得上兴趣。可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太阳还未降临院子,驱散冬日的严寒。相比坐在这儿看孩子们表演,他们应该更想坐在屋角晒太阳。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报道的新闻“重阳节期间,志愿者们集中献爱心,一天给老人洗七次脚”,当时有很多人指责,说这是作秀,要把功夫花在平时。
我也觉得这样不太好,但我却不愿批评志愿者们。相比我们只是在一旁动动嘴皮子,他们愿意花时间为老人洗脚,强多了。
好心是不应该被批评的,没有事如想的那么完美。不过要想办好事,还要学着从他人角度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这句处世明言我们再熟悉不过,自己觉得不好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可自己觉得好的事呢,就要强加给别人吗?可谁又愿意被强迫呢。
这样的情况太多了,过年回家,家人就忙着介绍对象,张罗相亲。去亲戚家做客,就嘘寒问暖,指点指点,唯一缺的是问本人的想法。其实自己有想法也不想说,人们都知道别人应该做什么,可对自己却没什么概念。
我们能做的,只是一直”嗯嗯嗯。。。“,当个水牛。
记得刚开始学英语时,看到”could I help you?"(我能帮助你吗?)时有点不理解,以为他们礼节更复杂,帮忙还要问一下。可现在觉得这才是尊重人最好的方式,凡事与人相关,可以给出自己的提议,但尊重本人的选择。
不过除了好心没办好事的情况,还有些时候,人们只是拿好心当借口。
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似乎成了家长老师打骂孩子的许可证,也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暂且不论大人的决定是否都对孩子有利,但有谁愿意接受别人对自己使用如此粗暴的教育方式?
有人说是孩子太“熊”,不打不行。这是理由吗?
稻田不打农药,野草会疯长,最后导致没了收成,所以不打不行,对吗?
对什么对,你不知道平时多除草啊,懒虫。
但我们总以为孩子是一下长这样的,把自己的教育失败,归结为孩子“熊”。
想想有一天,家长老了,在抽烟,孩子走过去,一下把烟夺走,扔了。再加一巴掌,愤愤地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抽烟对身体不好,以后不准再抽了!”,还不忘说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
怎么办?哭吗? 此时的心理又何尝不是孩子当时的感受。
打骂,不是“为你好”,是知道打你,你没法还手。大人打小孩,男人打女人,老师打小学生,这种欺负弱小的打骂只是自己的情绪宣泄。真正的为人好,不是让人听话,因为我说的是对的。而是平等交流,先让人信服话是对的,再让他做决定是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