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审美
■什么是美
羊大为美(美味),羊人为美(人顶着羊头舞蹈,“美”字与“舞”字是同一个字,近乎宗教。探究“巫”的人类学意义:巫术是人类在童年时期画出的最早的科幻图画和精神图画;巫分化出了科学、宗教、艺术这些伟大的生命,而它自己留下的却是一副残骸┈┈)。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一方面,美又与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无所为而为”(朱光潜)。
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直觉的而非反思的)。
美,分为优美(比如小夜曲)和崇高(比如进行曲)。
■为什么要懂得审美
人的基本素养:美盲,没有审美力是绝症。
没有审美感,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富有精神的人。(德国哲学家谢林)
人生的艺术化: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朱光潜)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人身上有两种基本冲动,一是指向有限的对象,即个性化原则,一是指向无限的流动性,即酒神原则。人要么被引向神性,要么被引向限制。)
创造力的需要: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企业创意美学,反映在企业上,会创造惊人的产值与财富。。。。生活美学。。。。
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
二. 关于语文课本中的美
■自然美:移情,“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文心雕龙》)
《荷塘月色》:荷香月色诗情画意 (色、香、形、态)——内心暂时的超然与宁静
《故都的秋》:自然之秋(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心灵之秋(士大夫的闲适的悲秋情趣)
(推荐阅读 德国小说家施笃姆《茵梦湖》)
■人性美:人性是幽暗的,所以我们才如此礼赞人性的美。
囗精神原乡中的人性之美
《边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
《哦,香雪》:香雪们青春的质朴和人性的纯真
囗战火中的人性之光
《百合花》:小通讯员、我、小媳妇,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荷花淀》:水生嫂,农村妇女、妻子和战士。小说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战争中的细节表现人性的美好和光辉。
若是让女人来/操作大炮/落到人世间的/只能是玫瑰(捷克赛弗尔特《关于女人的歌》)
(推荐阅读 前苏联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德国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前苏联巴别尔《骑兵军》)
囗烛照千秋的人性光辉
《屈原列传》: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正道直行,忠君爱国
《苏武传》:苏武,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忠贞爱国
班固对苏武和李陵的叙事和表达也有明显差异。对苏武,作者基本采用了零度叙事,即通过外在、客观、冷静的笔调彰显其正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内核;对李陵,作者却饱含激情,甚至进行审美化的表达,并深入到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比如与苏武诀别时的场景,就极其触动人心,“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从线性的情节看,围绕李陵浚稷山一战,前因后果迤逦摇曳,朝野上下波橘云诡,忠孝家国缠绕纠葛,而写苏武基本上是壮怀激烈的浅表叙事和标签化刻画,较之苏武,李陵就更显得丰富饱满、真实可感。因而,整体而言,苏武是扁平的,李陵是圆形的;苏武是被高度抽象化的精神符号;李陵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立体的生命个体;苏武具有教化功能和精神价值,李陵更具有审美价值和反思价值。
■哲理美:“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推荐阅读 刘小枫《诗化哲学》)
《我与地坛》:通过我与地坛的深情对望,或生命对话而构成的“生命启示录”。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参悟生死,实现灵魂皈依和自我救赎。
《赤壁赋》:变与不变。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找寻安放灵魂的寓所,实现旷达乐观的人生。“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荷塘月色》:心灵荷塘——知识分子的生命体验(不宁静—宁静—不宁静)。
现实困境(囚徒困境)及其超越。“试上高空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
《庖丁解牛》:“游刃”即“游心”,乘物以游心。探求“中虚之道”,“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环中”即“中空”思想)
■艺术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推荐阅读 克莱夫·贝尔《艺术》)
《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是通过创造空间来创造他自身历史的动物。建筑空间是种语言,建筑哲学和建筑美学的实质,便是人同这种语言的最深沉的一些关系。
《琵琶行》:听声类形,联觉、通感(听觉形象----视觉形象)
《李凭箜篌引》: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
三. 推荐阅读美学经典
宗白华《美学散步》
李泽厚《美的历程》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易中天《谈美学》《黄与蓝的交响》
丹纳《艺术哲学》
黑格尔《美学》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